第一百四十章 結局已定(3 / 3)

……………

一個個水柱在船舷旁升起,船身劇烈地搖晃,許龍鐵青著臉,牢牢抓著炮架,指揮船隻轉向躲避。

被擊沉、擊傷了數艘艦船後,許龍好不容易帶著二十多艘艦船突圍成功,後麵的部屬又被截了回去。老本折了大半,他心痛得要死,卻發現敵艦並不放棄,自己也並未脫離險地,想回頭夾擊敵艦,也是做不到的事情。

明軍四艘軍艦在外海航行,始終壓著這支清軍船隊,在遠距離不斷用火炮轟擊,給敵人製造著傷害。

當時的海軍艦炮通常有兩種:加農炮和長炮。加農炮口徑大,炮彈沉,開火時聲如洪鍾,最大射程為一千八百多米;而長炮口徑較小,炮彈威力是不如加農炮,但射程卻要超過加農炮數百米。因為各國的戰術戰法不盡相同,各國的海軍也配備不同的火炮。比如西班牙人喜愛加農炮,而長炮則是英國人的偏好。

三艘英**艦便充分發揮了長炮的優勢,在遠距離不停地欺負著清軍艦船,而清軍艦船的火炮卻奈何不了他們。

不斷有艦船被擊中,許龍自然不甘心就這樣光挨打不還手。於是,他使出了與台江海戰中鄭軍對付荷蘭軍艦的戰術,利用船隻的數量優勢,逼近敵艦,意圖圍攻。

英艦卻不上當,你追過來,我便往外海退,一來保持距離,繼續開炮;二來外海水深洋闊,活動更加自由,也更不易被包圍。等清軍艦船跟著到達深海後,英**艦和明軍軍艦便分散開來,一邊在清艦周圍炮擊,一邊瞅準機會便突然轉向,或平行,或在敵船中間穿過。一次,兩次,不斷地用兩側的舷炮進行排炮轟擊,使清軍艦船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許龍氣得直跳腳,卻拿不出有效的辦法。如果他的艦船再多些,比如象台江海戰中那樣,以六十對三的比例。不僅包圍戰術是可能奏效的,而且可以采取強攻,就如同陸上會戰的衝鋒——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靠近敵方,使敵人的炮火優勢不複存在。

但現在,許龍所部的艦船數量都不足以實施這兩個戰術,而且越來越少,有被敵人耗光的趨勢。

如何選擇,現在成了許龍頭痛心疼的事情。四散逃跑,顯然有一部分艦船能夠脫離險境;結隊而行,目標太大,難免被這附骨之蛆般的敵人一點點吃掉。

不等他下定最後的決心,戰局已經變化,不給他任何的機會了。明軍的數十艘艦船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並且壓了上來,讓他隻剩下了最後一條路,向著海岸方向逃竄。

在明清戰爭中,雙方都為鞏固地盤擴張勢力,爭取地方勢力及土匪山賊為其所用。水師中更有不少出身草莽的將領和武裝,這些人通常來說都不是特別堅定,隻為了自身的利益考慮。

而其中投靠清廷的吳六奇和許龍卻比較特殊,算是任由風雨動,始終盡忠於滿清。幾次形勢變幻,二人都堅定如一,不受明朝的策反。許龍更是攻破潮州,擊敗反清複明的郝尚久勢力的奪城勇將之一。正因其死命效忠,屢立戰功,才得授南洋總兵,加封都督銜,並賜予“敕”。

所以,即便戰局已不可收拾,許龍依然沒有落旗投降之意。而向海岸方向逃去,其結果隻能是船隻擱淺,然後棄船向陸地深處逃竄了。

至此,且不管許龍最後的結局如何,這場大海戰的勝利已經勿庸置疑。清軍艦船被牢牢地封鎖在了港口之內,被徹底消滅也隻是時間問題。

當黎明的海霧消散,港內的清軍看到了港外上百艘的明軍艦船,希望徹底破滅,都知道淒慘的結局已經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