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1 / 2)

事實上,東征的關鍵確是在海上。有了製海權,戰爭的主動權便掌握在明軍手中。但也在如鄧耀等將領所想,海軍是為陸軍服務的,是配合作戰。如果海軍敗了,陸上戰爭可能會艱難,可能會戰果有限;而要是陸軍敗了,那便是毫無所得,甚至會被清軍逼近滇省。

目前的形勢下,雖然吳三桂、孫延齡等都心存觀望,可若明軍露出敗象,他們的態度就不好說了。

而東征戰役打到現在,明軍的行動策略似乎已經很明朗,采取的攻擊路線與永曆八年李定國二攻廣東時相差無幾。南寧、靈山、廉州府、高州,如果進展順利,勢必又將重演一場新會攻防戰。隨著明軍水師的大勝,這種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大。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東征明軍攻破廉州府(今廣西合浦);九月二十五,大軍攻入雷州府,先後占領遂溪、廉江。而此時,尚可喜所派的一部援軍由總兵由雲龍、參將吳進忠率領,進入高州,阻擋明軍向東的繼續進攻。

十月初一,汝陽王馬寶親至前線,命令先穩固對清軍對峙的陣線,然後分兵一部向南攻取雷州,以解除後方威脅。

這是很穩健的指揮,但看似也給了尚可喜繼續調兵遣將的時間,其實,馬寶不急攻高州,一來是雷州未靖,二來則是等待水師配合行動的展開。初期的攻勢很順,這是由於尚可喜不肯蹈孔有德分兵鎮守導致滅亡的覆轍,將藩兵主力集中於廣州,其他各府、州則由戰鬥力不強的綠營兵駐守所致。

所以,越接近廣州,敵軍的戰鬥力越強。越要謹慎。而且從曆史上的戰例來看,尚可喜所部應該是防守強於進攻,在肇慶、新會兩次戰役中,都是防守反擊型的打法,也確實是挫敗了晉王李定國的進攻。

當然,失敗有很多因素。包括李定國突然生病、心慈手軟,鄭成功私心自用等等。但仔細分析之後,依然能看出尚可喜的一些特點。如果說三藩中最早有了保留實力念頭的,便當屬尚可喜無疑。

肇慶之役時,尚可喜便一個勁兒地向清廷請求援軍;到了新會之役,尚可喜更是耽驚受怕,向清廷訴苦,說部下兵卒僅二千五百名,加上綠營兵也不過二萬之眾。“各處征戰不無損傷。難以招募,頂補率皆南人,皆遊蕩之輩,俱非經戰之輩。連年西賊(指李定**)鴟張,兼土寇四處竊發,兵力多不可恃”。並請求清廷抽調滿蒙兵員來廣東助戰。

即便新會危在旦夕之際,尚可喜依然不敢統兵從廣州來援,而是頓兵於三水。等待清廷所遣滿蒙軍隊到達後,方敢前往新會解圍。從這些分析中便不難得出尚可喜所部的實力確實大不如以往。最主要的便是連番征戰之後,“經戰之輩”已是不多的判斷。

“死守,守死。”汝陽王馬寶反複念叨著,眼中慢慢射出了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