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七千餘兵將便幾乎是遼東的全部軍力,即便動員家眷,再加上黑龍江流域的清兵,兵力和戰力又能提升多少?按照兵法上所說“避實擊虛”的話,兵指遼東,倒也不算違背。
而一防一打,則更突出了作戰的特點和方式。一旦切斷了關內關外的聯係,對於遼東便是進攻,對於關內便是防禦。這是在分析了兩邊的實力後,得出的結論。先打弱,後擊強嘛,這也是合乎兵法之道的。
當然,這個大布局的設想非常宏大,如果成功。一舉定天下也不是奢望。但在實現的過程中卻還有很多的困難要克服。
首先是大兵團的戰略機動,以及能夠保證糧草、彈藥等物資的供應。明軍現在能夠動員的大小船隻有數千艘,如果走海運的話,應該能夠滿足運輸的需要。為了盡量不出紕漏,朱永興的想法是在濟州島或山東的長島和登萊建立物資基地,以便在運輸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變數。
運力能夠滿足。但物資卻需要囤積。不僅僅是糧食、彈藥,還有為低溫環境下作戰所需的被服、棉衣等物。還有兵員,朱永興認為最理想的戰略是在山東開辟新戰場,然後在山東至少招募到一個軍的兵力。闖關東嘛,山東人是最多的,渡過渤海灣就是遼東,在氣候適應方麵,山東人是最適合在遼東紮根,最適合在低溫環境下作戰的。
其次便是騎兵部隊的組建。西北有晉王的鎮朔軍。東北呢!朱永興的想法是從鎮朔軍中抽調部分軍官,再招募各軍中善騎者。然後在濟州島利用朝鮮代買的馬匹進行封閉訓練,至少要有三千左右的機動騎兵,征戰遼東才更有把握。
最後還有各種小的方麵,比如偵察勘測要登陸作戰地區的海情、潮汐、暗礁等情況,這個任務已經交給長島假扮海賊的明軍分艦隊去完成;比如參戰軍隊的集結、登船地點,如何保密;如何盡量地調動清軍,使其防守力量更單薄;如何製造假象。使清廷能夠繼續呆在北地,難以下決定逃回老巢……
現在馬上就要過年了。朱永興的計劃是經過一年的準備,在後年的春末展開行動。從春末到冬初,即便是南兵不適應氣候,也能打上多半年的時間。就算不能徹底消滅韃虜,在遼東建立穩固的根基,也應該不是問題。
正因為有這個大布局的存在。朱永興才采取了穩進的策略,既能多消耗清軍的力量,還能不把清廷嚇著。就象解放戰爭時,四野暫不入關,從而把傅作義集團穩在了平津一樣。
到明年開春還有四個月的時間。隻要在這四個月的時間裏光複大江以南,不耽誤耕種,到了後年,便會有足夠的糧草支應這場大戰;而一年多的時間,各項準備工作也差不多就緒,便到了封喉一劍刺出的時候了。
“鬆錦啊!大淩河,錦州,鬆山……”吳三桂臉上的肉抽搐了兩下,作為參加過鬆山大戰的親曆者,那場慘敗隻有身免的經曆,讓他至今還心有餘悸。
遼金之前古人長途旅行的足跡並未穿過遼西走廊。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下令大修馳道,這裏隻開辟了無終(天津薊縣)至碣石(葫蘆島綏中),其間的榆關(山海關)至碣石正是遼西走廊的最西段,也就是說,秦時遼西走廊並未貫通。秦漢至隋唐各朝,從中原到東北的主要路線是出榆關再順大淩河穀經建昌(現葫蘆島所轄)、朝陽轉而向東,跨醫巫閭山到東北重鎮遼陽。
緣何如此?遼西沿海丘陵起伏,岩體廣布,人煙稀少,雖有草叢毛道,仍處荒漠閉塞狀態,既無重鎮又無要塞,又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遊牧為主,居民分散,沒有較長久的地方政權,地方官吏不過是臣服中原朝廷的民族首領,朝廷和百姓沒有打通遼西走廊的要求。
開拓遼西走廊通道始於遼而發展於金。契丹建立大遼國後,侵占了燕雲十六州直逼黃河,遼西已成遼國腹地。遼軍從中原俘獲大批漢人,安置於遼西做奴隸。漢人從事手工業生產,開荒種地,建立城池。遼西走廊土地的開墾,促進了道路的開拓。
遼西走廊通道完善於明清。明初,遼寧西部除遼西走廊外全為蒙古勢力範圍,民族矛盾日益激烈。洪武十四年(1381年),魏國公徐達在河北與遼寧交界處創建關城,設山海衛,始名山海關。
“關外”也就是山海關以東的地方,人們習慣叫做“關東”。山海關以東包括現今遼寧省大部,又稱遼東。山海關的位置,恰好處於遼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之地,像一把大鎖,牢牢鎖住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上通道。古人稱頌: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