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亡之後,一統蒙古、建立大蒙古帝國的偉業在蒙古民族中依然有著深厚的傳統,多少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付出了畢生精力未達此目標而遺恨終生。
而就當時明朝的疆域圖來看,能夠切實控製的地區在西北隻是到甘肅為止。象青海、**、新疆,依然為蒙古諸部盤踞,與中原王朝的關係說是依附更為準確。況且,有些蒙古部的實力不弱,也不時南下騷擾明朝邊境。
正因為如此,明朝沿長城設置軍事防線,以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全。從最東麵的遼東鎮至最西麵的甘肅鎮,共有九個軍事重鎮,史稱“九邊”。九個軍事重鎮分別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能夠看出,明朝針對蒙古的主要重鎮便有八個,除了遼東鎮以外。而在西北,便有五六個之多。可以說,滿清崛起靠的是統一的指揮和力量,蒙古則因為沒有統一政權而缺乏角逐中原的資本。
但勿庸置疑的是,西北必須要有重兵駐防,要有機動的騎兵部隊,更要有名將指揮。其實從進取甘陝的戰略上,便知道與蒙古諸部的直接接觸已經在所難免。為敵,為友,這不光涉及到軍事,還有政治、經濟的關係。
也正如李定國所說的,朱永興把東北、西北作為將來的兩個主要戰略方向。在別人看來,或許這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曆史上發生的事情卻不是如此,東北和西北曾形成了杠杆,此起彼落。
在曆史上,因為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便產生了極嚴重後果。首先。噶爾丹出兵,是從背後向正在抗擊俄國侵略的蒙古人民猛砍一刀,使他們陷入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其次,噶爾丹占領漠北後,參加尼布楚談判的清朝使團不得不中途撤回,影響了清政府在談判中的實力地位。使清廷作出在談判中對俄國作重大讓步的決策。
也就是說,在某些史書上吹捧的所謂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最少是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使得西伯利亞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親民族從此成為了俄國的土地和子民。
“……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
當然,也正是由於清政府的讓步。使俄國政府從尼布楚條約中獲得實利,俄國的最高當局遠非之前一時期那樣,急於與噶爾丹建立聯盟,而是采取口頭上的支持,行動上敷衍的政策,使噶爾丹失去了軍火供應及哥薩克騎兵的支援。
在這個世界上,別人看一步,朱永興能看到三步、四步。所以。他不會重蹈覆轍,把犧牲領土換來的平叛勝利大吹特吹。也正因如此。他要在西北、東北保持兩隻拳頭出擊的態勢,要一直向北打到北冰洋,抓到北極熊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