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戰局急轉(3 / 3)

吳三省笑著說道:“山海關的援軍正乘船趕來,不日便將於塔山附近登岸助戰,我軍的後路是可以無憂的。如果不能攻占北岸的清軍據點,牽製力度便極有限。而當麵清軍的防禦很強,我們難道就非要把頭往牆上撞?”

女兒河由西向東流淌,將錦州與鬆山分隔南北;而河流在流過錦州不到十裏後便與小淩河會合,轉而南下入海。夏國相和吳三省所說的繼續東進,便與後世的京哈高速路線差不多,不渡河北攻錦州,卻要沿河從錦州南麵越過,再東過小淩河,從而達成突破。

既然不以攻取錦州為主要目標,象長管炮和加農炮這樣的笨重家夥便可不必攜帶,留在岸邊成為防守的中堅。女兒河是錦州清軍的屏障,可也是其反撲的障礙。隻要留不多的人馬,清軍想跨河攻擊,卻也困難很大。

而即便是被清軍打過河,鬆山也絕不是清軍一時半會能夠攻下來的堅固堡壘。再者,援軍從塔山登陸趕來,也使明軍不太擔心後翼的安全。清軍越是往裏鑽,被圍堵住的越多。

通俗地講,東進計劃就是迫使錦州清軍不得不隨之移動,彌補沿河防禦的疏漏。而明軍一旦在東麵越過小淩河,則在形勢上便如同包抄了錦州的後路,是一個迂回大包圍的態勢。

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對峙,施加壓力也好,製造威脅也罷,就是不能讓錦州清軍得到放鬆,就是之後為了追擊或夾擊打算,明軍也要占據更近、更有利的位置。

一番商議之後,蕩朔軍決心以兩個師的兵力組成東進兵團,留下一個師在原地與清軍隔河對峙。同時,派出信使與水師聯係,希望他們能抽出部分船隻趕來小淩河,以更方便地越河而過。

現在的遼東灣海麵,大大小小將近兩千艘船隻,隻要消息送到,抽調出部分船隻還是比較快捷方便的。而東進兵團的行動,恰好又有掃蕩沿海之敵,接應友軍的意味。

……………

遼東戰局在膠著了數月之後,突然發生了急劇地變化,這大大地出乎了清廷的意料。

當然,從席卷大半個中國到步步敗退,出乎意料的事情多了。但這一次,清廷終於意識到麵對的是怎樣一個新興的政權,一個有怎樣籌措能力的政府,一個狠絕到底的帝王。

本來,按照清廷的估計,明軍在光複北地之後,至少在一年之內不會有大規模戰略攻勢的可能。因為凋弊的北方是個沉重的負擔,滿清之所以放棄,也是看清楚了,北方不比南方,握在手中要麼拖垮財政,要麼遍地都是因饑困而暴動百姓,成為巨大的火藥桶。

所以,滿清劫掠一番後撤出關內,把這個負擔扔給明廷。而背上這個負擔後,除非明廷不顧百姓死活,否則便要耗費錢糧安置賑濟,也就沒有了出關作戰的物資保障。

而一年時間,滿清認為應該足夠調整、休養,理順內部,並且重新穩固與蒙古諸部的聯盟。然後呢,一切就又回到了幾十年前,與明軍再開始反複爭奪就是了。劣勢是肯定的,但遼東的氣候環境,也不失為一個有利的因素。

但滿清顯然大大低估了朱永興的能力,低估了現在的明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估了被調動起來的百姓的積極性。

北地百姓固然還窮困,但已經不在餓死的邊緣徘徊。而明廷通過各種措施,甚至發動滅國之戰,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擁有了發動戰略進攻的錢糧。滿清呢,隻不過熬過了一個冬天,墾荒耕種還未完全開始,便被迫動員起大部分青壯,與明軍進行一場他們極不希望進行的消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