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1 / 2)

盡管遼東戰事還在進行,但收複錦州則意味著結局已經基本可以確定,隻不過是戰果大小的問題了。

而隨著湄、河兩省第一季糧食的收獲,錢糧情況進一步緩解,朝廷又有了支撐戰事持續的資本。

國力在戰事未息的情況下還能夠蒸蒸日上,這是不爭的事實。和平的環境,中低的賦稅,惠民的政策,使安定下來的民眾爆發出極大的生產熱情。這不僅是為國家做貢獻,更是改善自己的生活。

南方經濟恢複得最快,準確地說,振興似乎更確切。由於戰爭的刺激,加上民生的需要,再有光複得早的關係,百姓日漸富裕,與之相關的工廠、作坊都得到了一個發展的良機,產量步步提升。而邊市的開放,無疑又為眾多的產品提供了巨大的銷路。

北方呢,就隻能用恢複來形容了。但可喜的是耕地麵積的大幅增長,玉米、土豆、番薯等抗旱高產的作物在政府的強令下推廣種植,據估算的產量,秋收之後雖然還達不到糧食自給自足,但政府補貼的數量卻可大幅下降。

當然,北地也有經濟率先恢複的地方,便是主要的交通線上的村鎮城市。大量的商隊馱運著商品趕往邊境貿易,衣食住行的需要刺激了沿途的經濟發展。客棧、飯館,以及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更有眼光超前的工廠主直接在北地建廠,就近銷售商品。

而人頭稅的緩交和減免,官府的引導和鼓勵,釋放了百姓遷徒的束縛,田少人多的地方向地廣人稀的地方移動,這是曆來所有的習慣。也是供需矛盾和經濟規律在起著作用。

廣東、福建、浙江、雲南、湖南、湖北,這六個省的地方行政長官已經分別上了奏折,希望朝廷不要再向這幾個省安置農業人口。雖然土地緊張的情況隻是剛剛有些端倪,但這些地方長官能看得這麼遠,還是令朱永興感到欣慰。

而從另一個方麵來看,這無疑也是跟人頭稅大有關係的。既然人多並不意味著收稅多。地方行政長官便要考慮地方的穩定,以及本地百姓對外來人口爭地的擔憂和顧慮。

和平的環境,人頭稅的逐步取消,土地的寬裕,經濟的發展,接下來是什麼?朱永興心中當然很清楚,人口的大量增長是可以預期的。人口眾多,是利還是弊?不管日後如何,就目前來說是件好事。而且。就現在的科技水平,想限製人口也缺乏相應的措施。

而這就需要政府有預見性的眼光,解決土地、生產力、資源等因為人口增長所要麵臨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遙遠,但要算起來的話,以現在的婚育年齡,按二十年一代為基數,在朱永興有生之年便會至少有兩代人出生。

因為朱永興的存在,華夏大地沒有了曆史上的“三藩之亂”等削減人口的浩劫。人口的增長又是呈幾何級數的,幾十年後。人口過億是沒有什麼疑問的。而從一億到四億,曆史上隻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英國通過開拓殖民地、推進工業與技術革命以及開展對外貿易,解決了英倫島國人口膨脹問題,安全繞過了“馬爾薩斯陷阱”。

朱永興有成功經驗可以利用,也有信心使大明帝國崛起並立於世界之巔。人口眾多對他就將不是負擔,而是擴張的動力。爭奪生存空間的必須。

所以,滿清縮於遼東,已淪為地方割據勢力,並且已無翻身之機後,朱永興便已經著眼於將來。開始了戰略大布局。

廣州軍區成立,威懾台灣鄭經,並做征伐呂宋的準備;昆明軍區成立,表麵的目標似乎是緬甸,但更長遠的打算卻是西進,打通經密支那到印度的道路;西北軍區更名為蘭州軍區,繼續屯糧練兵,西窺青藏,北抵東虜;河湄軍區成立,繼續蠶食真臘,並直接援助大明商團在婆羅洲的滲透。

在戰爭硝煙中屹立而起的大明帝國,正在向周邊輻射著越來越巨大的能量和影響,並且將以戰爭為主要手段,一躍而至世界強國之巔。

………….

鞍山東南的千山地區,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定遼之戰會在這個小地方展開。

硝煙彌漫,殺聲震天,各種聲音如同天崩地裂一般,明清兩軍在此進行著殊死的戰鬥。

蕩朔軍的三千龍騎兵急奔近百裏,終於搶在沈陽清軍之前卡斷了通往鞍山的大路。麵對著清軍的瘋狂攻擊,這三千龍騎兵死戰不退,以傷亡超過四分之三的代價,堅持等到了輕裝的步兵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