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經濟手段(2 / 2)

當然,明廷也不是無條件地支援布爾尼,各處邊市的設立。也是拉攏、控製其他蒙古部落,對察哈爾部形成一種牽製和羈絆的力量。

蒙古部落眾多,看起來所占地域極廣,勢力極大,但其始終不能統一。這是致命的弱點,使其再難重複成吉思汗時的榮光。

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舒服。雖然養著牛羊,也不代表他們可以經常吃到肉。

事實上,他們的生活,非常的忙碌、艱苦,整天就是放牧、擠奶、製酪、剪毛、鞣皮、製氈,還要收集畜糞作為燃料,到了秋季,還要割牧草儲備過冬。

除此外,還要狩獵、采集,甚至從事農作等,忙忙碌碌,卻也隻是吃飽肚子。由於生產的單一,他們抵禦災害的能力很差,一旦遇黑災與白災,饑荒便不可避免。

因此,他們經常要用牛羊皮氈等,向中原百姓,交換物品,糧食是其中之一,如布匹、茶葉、鹽巴、鐵鍋等生活物資,也是他們缺不了的。

………….

一眼望不到邊的車輛逶迤而行,車上除了糧食外,還有茶葉、棉花、絲綢、煙草、蔗糖、鐵釘鐵鍋、瓷碗瓷盤等各色商品。又有許多本地的農戶,用車運著菜蔬等物趕來市易。

“這塞外東虜是什麼都缺吧,嗯,除了牛羊馬匹。”一個軍官站在城頭,低聲嘟囔著,卻讓旁邊的晉王李定國都聽到了。

雖不是全中,可也差不多。對此,李定國也有同感。一月兩次的大市易,在蘭州城外,由明軍完全控製。當然,明軍隻是維持治安,震懾宵小。要知道,沒有武力的保障,遊牧民族還是認為用搶來得比較合算。

起初還是試探性的,但明軍並不搶掠,明商也不算欺詐,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能夠保證,便有越來越多的蒙古人通過邊境的盤查,領到了市易許可證,趕著牛羊前來換取生活必需品。

交易量在不斷攀升,大量的牛馬牲畜流入大明,既給蘭州軍區提供了戰馬資源,使騎兵不斷擴充,又使內地農民能夠逐漸擺脫人力耕種,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而明商所賺到的利潤,更有一部分直接化成了蘭州軍區的軍費,變成了倉庫裏不斷增加的糧食,不斷增加的武器裝備。

當然,蘭州邊市的對象是對青海的蒙古諸部,他們本來與滿清便沒有什麼勾結,不同於漠南蒙古這樣的幫凶。若是在大同、張家口等邊市,限製則嚴格得多,想得到市易許可證相當困難。

而在政府的嚴厲監管下,沒有哪個商人敢冒著抄家流放的危險違反規定,私自與蒙古諸部交易。皇商八大家等奸商的下場,可是他們的前車之鑒。

晉王李定國看著城外逐漸形成的大市場,輕輕吐出一口長氣。除了市易,朝廷還有另外的政策,招募番騎,異地作戰,真的可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