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3 / 3)

“大捷,大捷,王師光複建州,建奴被盡數剿滅……”

“大捷,大捷,王師剿滅建奴叛匪,斬首數萬……”

信使沿途所進,所有的官民百姓都沸騰起來,沒有鞭炮,卻有無數的鑼鼓家什,以及縱情的歡呼雀躍。

建奴雖頹勢難挽,但到底還是一息尚存,不徹底剿滅,便總是一塊心病。如今算是塵埃落定,最後的一點點擔心也沒有了,太平年月真的到了。

而此時,朱永興正與內閣官員在殿內議事,說的則是“中華民族”這個稱謂的含義,以及將來使用這個稱謂所帶來的影響。

“……泱泱大國,首先是氣度和胸襟,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沒有這樣的心胸,隻稟持於狹隘的漢家觀念,不僅不能使萬民齊心,更易使他族生出隔閡,形成動亂之源。”朱永興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語氣並不激昂,但卻在闡述一個使國家穩定並擴大,且杜絕日後某些分裂分子借口的大道理。

“漢、蒙、藏、回、傣、苗、彝等民族,但服王化,歸心中華,便皆是我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一員,朝廷豈能自外推拒?華夷之辯從春秋時起,曆經血統、地緣,現在已是到了第三階段,便是以文化(禮儀、道德、思想、服飾等的綜合體)來區分。對此,朕深以為是。所以,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於華,吾不謂之夷。然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於華,反竄心於夷,吾亦不謂之華……”

強調中華民族的多樣性是非常必要的,這在法理上為大一統的國家提供了依據。**、蒙古、新疆等皆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部分,任何分裂分子想以種族為借口製造動亂,都是癡心妄想,都是夷,為中華所不容;而漢人中的敗類,也不會因為其民族的關係,而被寬恕赦免,更被開除了華籍。

忽然,外麵的聲音嘈雜起來,最後竟是喧沸衝天,似乎隻有一個個聲音在天地間回蕩。

“……大捷……大捷……”

“………王師大勝……剿滅建奴……”

這轟響沸騰聲越來越大,聽得越來越清楚,最後,所有人都終於聽明白了。朱永興還勉強繃得住,不少閣臣卻有些失態,身子都不可控製的哆嗦起來。

內閣首相張煌言更是猛地起身,榔的一聲,身旁茶盞被衣袖帶倒,摔到地上變得粉碎。他是資曆最老的閣臣之一,更是受盡了苦難,今日終於滅此朝食,如何能不激動?

“微臣,微臣為吾皇萬歲賀。”副相宗守義最快平抑了心情,起立躬身施禮,“吾皇英明神武,天降聖君,複中華,滅韃虜,文治武功,直追太祖。”

朱永興輕輕吐出一口長氣,微笑不語,這場大戰是他期待的,借此威望暴漲之機,再加上他之前的準備籌劃,諸般舉措可以實施了。

“微臣為吾皇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閣臣也反應過來,躬身施禮,山呼作賀。

……………

明軍在秋末初冬的攻勢令建奴人心惶惶,為了穩定人心,建奴不戰而退便暫時不能選擇,起初的戰況似乎表明也未必就沒有抵擋明軍的可能。但雷霆一擊便在建奴稍覺有點希望的時候。

突襲兵團突然渡過鴨綠江,繞過長白山崗後(今撫鬆縣地域),殺進了建州腹地。兩萬五千名騎兵風卷殘雲般地掃蕩著滿人村鎮,殺、燒、搶,將滿人辛苦積攢的越冬食物盡皆變成了人吃馬嚼的糧秣。隨後,突襲兵團過濛江(現靖宇縣),屠輝南,攻占梅河口,分兵四掠,將集中於赫圖阿拉(現新賓縣)一線的建奴主力身後變成了到處是火光和濃煙,以及四處奔逃的建奴。

就在建奴主力稍做調整,準備分兵迎戰的時候,當麵明軍的攻勢突然異常猛烈起來,顯然,在時間上兩支軍隊事先便有過約定,而且建奴主力的異動又為明軍所獲悉。

攻擊至第二天,在鋪天蓋地的火炮轟擊下,明軍已經突破了建奴的防線,並展開兵力,欲將建奴合圍於靠近朝鮮方向通化和白山。孝莊帶著康小三等王公貴族於防線被突破之時便棄赫圖阿拉,向西北方向經清原,繞過梅河口,向遼源逃竄。

王公貴族逃竄,建奴軍隊損失慘重,隻有少部分在明軍合圍完成前逃出,其餘則都被圍困待斃。而孝莊等王公貴族倉惶竄至遼源,正是奉詔趕來增援,卻一直裹足不前的卓布泰、達福所率人馬的駐紮地。

或許卓布泰、達福之前還有著猶豫不決,對明廷的條件不願甘心接受,等見到孝莊等人的慘狀後,最後的一絲幻想終於破滅。當晚,卓布泰、達福就率軍包圍突襲了孝莊等王公貴族的營地,殺了反抗者,擒拿了大半人等。隨後,卓布泰、達福派出使者,前往通知明軍,其部反正投誠了。

稍有些意外的過程,但卻不是太意外的結局。隻不過卓布泰、達福的反正投誠,縮短了剿滅建奴的時間,使這場攻勢變得完美。

至此,建奴成建製的軍隊已不存在,星散流竄的殘餘雖然還要花些時間搜剿,但戰爭卻已經可以劃上句號了。

幾十年的大戰,千萬人的犧牲,浴火重生的大明,回顧以往,朱永興感慨萬千。但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大勝無疑就是一股揚帆的風。

………………(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xiaoshuo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xiaoshuo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