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你是說,燕州口音?(1 / 2)

緞布明黃,火漆蠟印,上頭一個大大的“貢”字。

華音驚呆了。

她艱難道:“這是怎麼回事?”

啞二娘似乎明白她的驚愕,連連搖手,將兩根手指塞入口中,轉身向著幽靜的深山,打了一聲響亮悠長的口哨。

須臾,山林中有回應的響聲,嗚嗚嗬嗬,似是獸類。

再過片刻,動物奔跑出來,紅臉長尾,脖子有個項圈,走路一拐一拐。眾乞兒見了都笑,遠遠的將饅頭丟給它吃。

華音忽然想起來:有個耍猴的問過猴子丟了的事。

旁邊一個能說話的小乞兒道:“華音姐姐,你別誤會,我們可沒有偷啊。”

另一個道:“是這猴兒它自己來的。它來的時候就抱著這個壇子!”

“它打不開,來找我們的。”

從他們的七嘴八舌中,華音拚出事情經過:

猴兒自耍猴人手中逃出,跑到這廟,乞兒們困苦卑微,見到它,都喜笑開顏,與它混熟。

猴子是被人養熟的,古靈精怪,一日,偷了貢品果壇,前來廟中,乞求人類幫它打開。

啞二娘看見,雖然不認得字,也看得出這東西挺貴重的,怕有人來尋,就用零食與它交換。得到了貢壇,埋在地下。

不想當晚,她就遭了擄掠,此事從此擱下。

蕭照夜亦哭笑不得。令整個縣衙翻天覆地的盜竊案,竟出自一隻潑猴之手。

他又想了想,如今,貢品已經由韓保補齊,上京去了。便道:“既然緣由如此,多一事倒不如少一事,省得讓這些孩子再被懷疑是盜賊。”

華音聽他語意,還有些擔憂,小聲道:“這可是……”

蕭照夜借著酒,一拍胸口:“我做主了!”

那是,“貢品”本來就有他一份,他怎麼做不得主?

於是他喝聲“刀來”,在篝火上把小刀烤得紅熱,一點點撬開了泥封蠟印。把壇子一扣,裏頭東西落出來,正是十數個“月輪”柿餅,金澄澄,香噴噴,掛著白霜。

小乞丐們都“哇”地一聲,眼睛全直勾勾的。

蕭照夜伸手,把柿餅一個個分給孩子們。小乞丐們大概永遠不會知道,他們此時接過來的,是本該天潢貴胄才能享用的“月輪”,但他們一定都吃得出好吃,有的狼吞虎咽,口水欲滴,有的小口舔舐,仿佛一點點享受那美味。相同的,是臉上幸福洋溢的神情。

那神情卻讓蕭照夜有點心酸,雖然是貢品,但在皇家豪宴之中,這點果品算什麼呢?連前菜都夠不上。他從沒想到過,幾個柿子,就能讓一群人如此快樂。

在宮中,大儒老師整天把“仁德”“惜物”掛在嘴邊,可此刻,他受到的震撼勝過跟著他們學習一年。

那邊華音嚐著柿餅,小口啜著米酒,越發覺得甜香,她心頭亦升上愧疚,是對啞二娘的,她覺得自己看低了人。

啞二娘也是被劫持的女子之一,可人們都主觀認為,她回答不出任何有價值的信息,竟然連問都沒人問她。

於是此時,華音才小聲問:“你可見到綁你的人?”

啞二娘聽見這話, 突然激動起來。

她站起身,搖頭,不停用手勢示意,演示出一個人背後用麻袋套住她,拖了就走的樣子。

華音有點失望,因為這樣,肯定就是沒看見。

但是二娘轉過來,拿了一根樹枝,在地麵的沙土上突然開始畫。

她畫什麼?華音想,二娘沒學過畫畫,在沙地上的簡筆畫,肯定也無法準確描摹一個人的形貌。

但看下去,二娘塗出來的不是人,而是個鳥兒形狀,兩個翅膀,尾巴長如剪刀。筆法童稚,卻相當傳神。

“這是……燕子?” 眾人圍著畫作,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