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娘的愁雲慘霧,在同一天,露華音卻是毫不知曉。
她用盡全部的心力,來準備那場“證神大會”。
除夕。
東風夜放,星雨紛呈,蛾兒雪柳,笑語盈盈。
與別處的除夕不同,燕州除夕,看花車遊行,聽觀音台發布消息,成了一項固定的儀式。聽完看完,大家才各自回家,吃餃子,放花炮。
今年由於向民間征集問題那一波預熱,更是讓燕州城萬人空巷,不到酉時,都聚集在觀禮台下頭。
觀禮台設置在城樓上,燕州城牆是古代就修建的,每一代朝廷逐步拓建加固,如今城牆寬可容八匹駿馬並行。今日為這儀典設置了十種顏色的彩旗,在風中獵獵翻卷。
等一會,華音和對麵的“千眼觀音”就都要登台,在這上頭公布所抽的問題與答案。
今兒天公作美,天氣雖然冷些,卻風和日麗,在觀禮台上大聲說話,底下離得近的人能聽見。
當然,就是聽不見,也沒關係。儀式辦這麼多年了,都有流程。會有數個穿朱紅褂子的軍士騎著大馬,從城門出來,高喊經過人群,把城上人說的話傳遞給大家。
華音今天精心打扮過。
雖然帶著白銀麵具,但她還是一絲不苟地畫了妝容,頭上梳一個道姑的女冠高髻,披著素色提花紗幔下來,身穿道衣,外披鶴氅,手中撚著一枝白梅,周身散發清雅香氣。身後跟著兩個素衣女童,一般高矮,長相有幾分相似,也都帶著淡妝,笑容恬淡,目不視人,頭發用玉色發冠一絲不苟地束起。
隨著一個將軍肚的軍士司儀長聲喊道“‘清水小姑’登樓——”, 華音帶著兩個女童登上城樓,保鏢馮鏢頭也盡責地跟在她身後。不過他的存在並沒損害仙風道骨的意境,反而像觀音廟裏常見的景象,菩薩左右總帶著童子龍女,還有一隻黑熊精。
看見“清水小姑”登台,底下有百姓十分興奮,大聲鼓噪。
另一邊,觀音台的勢力則姍姍來遲。
比起華音這邊三四個人的簡約隊伍,“千眼觀音”的排場,可就大很多了。
首先,她不是跟華音一樣自己走上來的,而是由四名侍女,推著一輛木輪金車,登上城樓。
感覺上,這就有幾分諸葛武侯端坐於四輪車上,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氣質。
底下的百姓,發出了比華音登台時高亢十倍的歡呼。
不要說他們,就是華音自己也是很激動的。畢竟,觀音台主也是她從小的偶像。
這還是她第一次正麵近距離看見“千眼觀音”,難掩好奇地看過去。
第一感覺,觀音台主比想象的要瘦弱,盡管圍著寬闊蓬鬆的狐裘,依稀能看出身材纖細,骨架不大——身量可能跟自己差不多。
台主頭上帶著梵式千花葉的黃金頭冠,綴著綠鬆和藍寶石,脖子上掛著瓔珞,手腕上約束層層疊疊的金環,看上去,當真有些像天竺傳來的佛像,有種極盡金碧輝煌的美感。
有趣的是,“千眼觀音”臉上帶著一副黃金麵具,與華音臉上那副銀的還有幾分相配。
華音甚至有種荒謬的感覺:自己和這位“千眼觀音”某種程度,仿佛人照井水,一對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