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禪到底是什麼?究竟什麼是禪,這還得我們自身去體會。
首先,禪是一種境界。
禪宗有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是覺者的生活境界。
覺者就是佛,佛時時都在禪當中,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禪。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這是覺者的生活,這是佛的生活。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就是禪的境界。
我們可以從外表看到佛的那種安詳、自然、喜悅。這也是悟者的生活境界。開了悟的人,還沒有完全成佛,他也有這個境界,這是第二個層次。
第三個層次就是行者的境界,修行者、修禪的人有時也有這個境界,但是他的這種境界不能完全打成一片,是有間斷性的,而且他的這種境界在層次上與佛的境界有差別。就是說,雖然你的知見與佛是平等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那指的還僅僅是因地中的一種平等,不能完全做到與果位上的佛等同。
但是說心、說佛、說眾生、說平等,仍是一種理論、一種思維分別,卻要把這一切的一切都拋開。
隻有把一切的理論架構拋開了,把一切的思維分別拋開了,你才能體驗禪的境界。
換句話說,隻要你把二元對立的東西徹底放下,當下就是禪的境界。
並不是說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是那個境界,一切都
是當下的。
我們每個人不妨試一試,在片刻之間,一秒鍾、兩秒鍾、三秒鍾,你可以體會一下這種境界。從效果來說,禪是一種境界,我們每個人真正要去把握的就是這個東西。
第二,禪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禪的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隻有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受用;而且這種受用是自己受用,與他人不能共。
禪的受用和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你若是個修禪的人,就會有這樣的體驗和受用;你若證得了禪的境界,你就會得到這種受用。
用一個比喻來說,在六月三伏天,我們走在太陽底下,那個時候我們最想幹什麼呢?就人而言,是想到一個涼快的屋子裏麵去。
當我們進到這個涼快的屋子裏以後怎麼樣呢?好清涼、好自在、好舒服。哪種感受隻有你自己知道,那種感覺你說得出來嗎?用語言描述不出來。
別人隻看到你在那裏很安詳很自在,你的那種受用他人是體驗不到的,你那種體驗是不與共享的。當然這是由空間的轉移得到的受用。
我剛才說,禪是直接的、當下的。它不需要空間的轉移,也不需要時間的轉移,即此事,成此事。這就像一位詩人描寫一位禪師在炎熱酷暑天的時候感受到的禪的清涼受用。
這位詩人在他的詩是怎麼寫的呢?
大家可能都知道:“人人避暑走如狂”。在暑熱炎天,都想避暑,東奔西走
好像發了狂一樣;
“獨有禪師不出房”。隻有參禪的人、學禪的人、修禪的人,他沒有這種奔走如狂的現象;
“不是禪師無熱惱”。並不是禪師就感受不到這種熱惱;
“隻緣心靜自然涼”。心靜了自然就涼了。
心靜是個什麼狀態呢?就是我剛才說的,涼和熱這種二元對立的狀態不存在了,沒有什麼熱或者不熱。
一有二元對立,他的感受馬上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