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戲遊江南(2)(1 / 3)

再說這一天,國清寺客堂來了一個掛單和尚。他大腹便便,不見腰包行囊,隻是在禪杖頭上挑著一個髒兮兮的看不出顏色的布袋。不用說,他就是布袋和尚。

然而,國清寺當家不知他是何方人物,照例問道:“從何處來?”

“路口。”布袋和尚這一回答,看似平常,卻是神來之答,不但天衣無縫,而且還蘊含著無限禪意。

但是,國清寺老當家似乎不懂禪機,所以當麵錯過,又問道:“到哪裏去?”

布袋和尚心中一朵灼然開放的智慧之花,猶如一聲無言的歎息,隨風飄零而逝。他神光內斂,無精打采地回答道:“就來這裏。”

老當家問:“你會講經說法?”

布袋搖搖頭。

“那,你可會誦經禮懺?”

布袋又搖搖頭。

老當家臉上的如花微笑凝固成了冰冷的霜花:“那,你憑什麼來我國清寺掛單?”

布袋和尚憨憨地說,“老當家慈悲,小僧雖然不學無術,卻有一樣好處。”他拍拍自己的大肚皮,又說,“不管多少委屈苦楚,這裏都能裝得下。所以,您就留下我做個火頭吧。”

“就你這副邋遢模樣,也隻能伺候燒火棍!”

於是,布袋和尚就在國清寺做了一名專司灶火的苦行僧。

山寺燒的柴草十分複雜,既有莊稼秸稈,也有鬆枝樵柴。布袋和尚燒火的時候,經常在柴草裏拾起一些稻穀、豆粒、鬆子、榛子,統統塞進了他的那隻布袋

。還有一些幹癟的山果,皺皺巴巴,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扔到了布袋裏,也不知究竟做何用處。

北風起,飛來秋雁兩行;

霜花凝,櫨葉紅了山岡;

雪花飛,天台素裹銀妝;

臘八日,菩提聖果飄香……

臘八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

當初,釋迦牟尼出家之後,曆經六年苦行,來到尼連禪河之畔。

他在清清的河水之中沐浴之後,滿身輕鬆愉悅,走入河岸邊的森林中,在一株菩提樹下,用吉祥草敷成了一個金剛座,跏趺而坐。

就在這一天的清晨,東方天際冉冉升起一顆明亮的星辰——啟明星。

它與釋迦牟尼的心相應了,於是,宇宙之中迸發出了最為璀璨的智慧之光——釋迦牟尼大徹大悟了!

從此,這一天,佛成道日——臘八月初八,成了天下佛徒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而以此日所舉辦的法會,稱為“成道會”。

山裏、山外的信眾都來國清寺參加成道法會,所以,全寺的僧人都很忙。

掌管米糧的庫頭隻想著在大雄寶殿參加誦經儀式了,忘記了將今日中午要用的米糧出庫。

而法會儀式極其莊嚴,絕對不允許中途打擾,因此,等米下鍋的飯頭急得團團轉,卻也束手無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飯僧也做不出無米之粥。

看看日頭將近中午,再不煮粥,全寺僧人以及來參加法會的重要施主將要餓肚子了!

這時,布袋和尚拎出了

他那寶貝布袋,將他平時從柴火裏撿拾出來的各種米豆雜糧、幹果山珍,一股腦倒進去;餓鍋裏,雜七雜八煮成了一鍋粥。

中午,法會結束,數百僧人與檀越依次步入齋堂用飯,隻見自己碗中之粥,有黃米、白米、江米、黍稷米,有菜豆、綠豆、白豆、紅小豆,外加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還有榛子、鬆子、栗子、山棗子,還有一些叫不出名稱的幹鮮果……

天哪,這是飯,還是菜?這種大雜燴能吃嗎?就算能吃,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奇怪味道呢?

寺院用齋,不許說話,更不許挑挑揀揀,不管愛吃不愛吃,凡是已盛到碗裏的飯菜,都必須吃下去,絕對不能浪費。

人們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品嚐這種從未見識過的雜粥……

真是難以想象,這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煮出來的粥,居然如此香滑甜飴,美味可口!

人們像是秋風掃落葉,齋堂裏一片忘情的喝粥聲……

飯後,老當家將飯頭找來,詢問他這是什麼東西煮的粥,如此好吃?

飯頭哭笑不得,說:“因為庫頭參加法會,我們無米下鍋,隻好用布袋和尚布袋裏的雜糧湊合對付。具體都是什麼原料,還得問他。”

他們來到灶火間,哪裏還有布袋和尚!

不過,從此之後,每年臘八,寺院裏開始用五穀雜糧、以及各種果品製成七寶五味粥,稱之為臘八粥。

並且,寺院以此粥供佛之後,請前

來拜佛的信徒享用。漸漸地,此風氣傳入民間,一般人家也於此日熬製臘八粥,從而成為了我國的民間風俗之一。

布袋和尚離開天台山之後,向南行了一百多裏路程,來到了台州。

在這裏,他聽說了一件奇特事:台州瑞岩寺有一位師彥禪師,這老先生一不念經,二不拜佛,而是經常獨自端坐在一塊磐石之上,終日如呆如癡。每每自己呼喚:“主人公!”

然後,他自己應諾:“到!”並自己囑咐自己:“清醒點,日後莫受人欺負。”

人們都說,這個和尚不傻即呆。

而布袋和尚聽說這個故事之後,倏然而驚:這個端岩師彥禪師的自我呼喚、自我囑咐,大有深意!

因為它貫穿著一種禪的根本精神——喚醒自我,尊重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剛剛降臨人世,便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這雖然是一則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佛教對“我”的重視。

當然,這個我,是真正的我。

所謂真我,就是每個人的主人公——靈明的自性。

這個主人公永不昏昧,惺惺寂寂,了了常知,不會被任何聲音所欺騙。

也就是說,渾渾噩噩的肉體,隨時變遷的心緒,自私自利、一切從自己出發的習性,絕對不是真我。

所以,瑞岩禪師提醒世人:“主人公,清醒著,日後莫受欺騙!”

布袋和尚來到

瑞岩寺,果然看到師彥禪師呆坐在一塊臥牛石上。

“如何是佛?”布袋和尚突然發問。

瑞岩不慌不忙回答說:“石牛。”

什麼,石頭雕刻的牛,竟然是佛?佛,能是石牛?

布袋和尚卻會心一笑,換個角度問道:“如何是法?”

瑞岩禪師說:“石牛生的兒子。”

石牛,居然能生出兒子來!石牛的兒子,還是石牛嗎?所以,布袋繼續勘驗他:“這樣的話,就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