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換門親”、“入贅婚”、“搶婚”等(土族)
2、家長製家庭
西北地區各民族的傳統家庭組織,大多是以夫妻關係為基礎的小家庭,家庭成員由父 子兩代或祖孫三代的直係親屬組成,年長的男性是一家之主。但在家庭成員權利義務關係上, 乃至家庭的組織形式等方麵,一些民族仍有自己的特點。
維吾爾族傳統家庭是以父親——丈夫為核心的家長製家庭。父親、丈夫支配家庭一切 事務。丈夫被視為妻子的第二“胡達”,其言行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女人隻有從事繁重家務 勞動的義務,一般無權過問和處理家產,也不得從事任何社會活動。子女長大成婚後與父母 分家,另立門戶,但通常留幼子在身邊,以便養老送終。丈夫死後,子女、妻子都有財產繼 承權,但女兒隻能分得兒子所得的 1\/2,妻子得 1 \/4 或 1\/8。親屬稱謂一般隻限於三代直係 血親範圍,三輩以外不按輩分,而是以年齡大小稱呼,即比自己年長的男性稱哥哥,女性稱 姐姐,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稱弟弟,女性稱妹妹。 3、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喪葬、非穆斯林民族的喪葬
1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喪葬
在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中,喪葬習俗深受宗教影響,儀式皆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喪葬 的總原則是從儉、從速、土葬。其程序大致如下:
當死者彌留之際,兒女要上前接受遺囑。去世後,要將屍體頭北、腳南、麵西安放, 在請專人為死者淨身後,即用白布將屍體纏裹(一般男子纏三層,女子纏五層),放在抬屍架 上,由親友護送到清真寺,經教長帶領眾親友行過祈禱,再送往墓地土葬。送葬時,女子不 得前往。根據伊斯蘭教速葬的要求,一般是晨亡晚葬,晚亡次日葬,停屍不得超過 3 天。墓 坑為長方形,寬約 1 米,長、深約 2 米,南北走向。穴爨下部開洞,將屍體麵向西置於洞中。 入葬前,由阿旬念經,之後用土塊堵死洞口,填平直坑,地麵上再砌以長方形或拱頂的墳頭。 人死後的 3, 7, 20, 40 天和周年,家屬都要為死者做“乃孜爾”,即祝福、祈禱。
2非穆斯林民族的喪葬
西北地區的俄羅斯、錫伯、土、裕固四個非穆斯林民族的喪葬習俗,各有自己的特點 與傳統。
俄羅斯族實行土葬。屍體沐浴後,頭包紅布,戴帽子,換上新衣。一般停靈 3 日,靈 前點燃蠟燭,讓親友前來祈禱告別,然後裝棺入瞼,抬至墓地,請神甫祈禱後下葬。葬式為頭東腳西,麵朝日出方向。墓前豎立十字架,上刻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葬後親人要定期舉 行悼念儀式。受漢族影響,清明節還前往掃墓。
錫伯族也行上葬。其特點是死者入殮後要請喇嘛念經超度,再擇良辰出殯埋葬。舊時, 要求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
土族的葬俗,依地區不同而有土葬、火葬兩種不同形式。其中火葬儀式較複雜。葬禮 一般要請喇嘛念經 3 天,第三天親朋四鄰都來吊唁。送葬時脫去死者衣服,使其身體呈蹲狀, 雙手合掌,兩拇指撐於下領骨,用 5 寸寬白布條捆住,上披鬥篷,下圍布裙,放入木製靈轎, 送往火葬場,麵西抬至焚屍爐,再將靈轎砸碎投入爐內,與屍體一起燒掉。第三天,親屬將 骨灰裝入木匣或瓷罐裏,暫埋於地下,待來年清明節再埋入祖墳。
裕固族葬俗亦因部落不同而有土葬、火葬、天葬三種不同形式。火葬實行於亞拉格、 賀郎格兩部落。方式是:人死後,給死者換上幹淨衣服,口含金、銀、玉首飾。停屍 3 天供 親友吊唁。第四日火化。屆時,現場挖一十字坑,上置紅柳、鬆木,再放置屍體,喇嘛邊念 經,邊點燃柴堆火化。3 日後親屬撿骨灰於布袋,就地埋葬。天葬盛行於大頭目家等康樂區 四部落。方式是:在天葬場,將死者脫去衣服,置於一巨石上,請喇嘛念經後,家人離去。 3 日後死者家屬到現場探視,如果屍體已被鷹吃掉,則視死者已“升天”,就地壘起石塊為 墳。否則,視為不祥,需再重複先前的儀式,直到屍體消失為止。上葬主要實行於明花區的 農村,儀式與當地漢族相似。依裕固族的傳統喪葬習俗,死者家屬要在 49 天內,男子不剃 頭,女子不梳頭,以示哀悼。
4.節日、禮儀和禁忌
(1)開齋節
開齋節,新疆維吾爾等民族稱“肉孜節”,是穆斯林齋月(伊斯蘭教曆 9 月)結束後的第 一天。屆時,人們沐浴盛裝,男人們一早先到墳地,為去世的先輩們祈禱,而後集聚到清真 寺等公共場所舉行會禮。回到家中,再與親朋、鄰裏相互饋贈食品,互致祝賀。前後為時 3 天,氣氛之熱烈,猶如漢族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