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五原郡(1 / 2)

荀彧見狀繼續說道:“陛下,關於魏將軍遷民河套之事,臣雖深知此舉在形式上或有悖於朝廷法度,然其深遠之意,實則在於穩固邊疆,強化國防。

河套地區,地理位置險要,乃北方防線之重鎮,遷徙民眾以充實其地,不僅能增強當地防禦力量,更能促進農耕,確保糧草供應無憂,對於維護國家安寧,實乃一舉兩得之策。

再者,袁紹生前,其野心勃勃,早有篡漢自立之心,且不惜與烏桓聯姻,其子袁熙更是私下與鮮卑勾結,此等行徑,無異於引狼入室。

如今袁紹雖逝,但其遺留下的三個兒子,各懷異誌,若他們聯合起來,借助鮮卑與烏桓之力, 一旦入侵中原,後果將不堪設想。到那時,大漢恐將麵臨南北分裂,袁紹之子甚至可能趁機稱帝,大漢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陛下,古往今來,君臣之間,信任為先。昔日春秋戰國之時,多有君主因聽信讒言,質疑忠臣良將,最終導致國家衰敗,乃至滅亡。

例如,趙王疑廉頗,使其出走他國,趙國邊疆遂失屏障;齊王疑田單,田單心寒,齊國不複往日輝煌。此皆因君主未能明辨是非,輕信讒言所致。

今日之事,與古相仿。魏將軍,忠心耿耿,為國家計,不辭辛勞,遷徙民眾至河套,實乃深謀遠慮之舉。若陛下因一時之疑,而動搖對魏將軍的信任,不僅寒了忠臣之心,更可能使大漢陷入危機之中。”

劉協聽後,神色漸緩,似有所悟。他沉默片刻,然後緩緩說道:“尚書令所言有理,朕當深思。我意讓皇後的弟弟伏典,前往河套協助魏將軍治理,以表示我對他的支持!”

荀彧聞言便知陛下並沒有完全消除對魏武的懷疑,但派皇後的弟弟前往那裏監督魏武,這做法並非不可,此舉反到會向朝堂百官表達出陛下對魏武的支持!隻要魏武和這個伏典不起衝突,也就沒有什麼大事!

荀彧想到此處,對著劉協行禮道:“陛下英明!”

……

五日後,五原郡。

魏武、曹彰、酈誦、弋門樊、夏侯楙和魏安以及五名精銳之士偽裝成商隊,向著九原縣而去。

途中,他們路過一個破敗不堪的村莊。

隻見這村莊內雜草叢生,許多房屋已經廢棄,屋頂塌陷,牆壁斑駁,有的隻剩下斷壁殘垣,在風中搖搖欲墜。

這時,忽聞一旁破屋中傳來爭吵之聲。

緊接著,隻見一名衣衫襤褸、滿頭白發的老人和一名同樣穿著破舊、麵容消瘦的年輕人從破屋中衝出。

年輕人手中緊握著一把破舊的鈍刀,情緒激動地對老人說道:“爹!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去城裏,憑這把刀,給人當護衛,賺大錢!”

老人見狀憤怒不已,眼眶微紅,一把抓住年輕人的手臂將他拽住道:“臭小子!不準去!你個蠢蛋!你會沒命的!這把鈍刀,又能保護得了誰?”

年輕人怒吼道:“就算死了我也不想再當農民!我受夠天天喝粟米粥,還有沒有鹹味的野菜了!我要吃米飯,我要吃肉!我要穿好衣服!我要女人!我受夠這日子了!”話音剛落,他一把將老人推開,隨即向著遠處的城鎮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