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華好奇道:\"你不想上去看看嘛?\"周全聞言思考了一下道\"到時候再說吧,現在咱們累死累活連乙等工分都沒有,裝備啥的我們也沒工分換啊”
兩人嘀嘀咕咕商量了一陣,每人領了一塊能量塊一碗能量湯,找了個位置開始吃飯。
食堂麵積很大,位於所有部門區域的正中間,可以供1000人同時就餐。每天食堂提供兩頓正餐,但是由於資源有限的原因,基本都是用人工合成的能量塊以及能量湯,成分是由科研部研發的高熱量高蛋白粉末調和組成的,每個人定額定量都計算好了的,至於一頓下來差不多需要7,8工分換取。
他們每個人手腕上都有一塊芯片,會自動顯示工分數額以及加減工分,跟末日前的食堂差不多。
科研部門研製加工的食材來源於避難所內部種植的水稻,土豆等作物,作物種類不多,而且室內培養不可能大麵積種植,好在當時的基因改造技術已經成熟很多,一年可以收獲6到7輪,所以滿足每個人的基本生存也還是能夠做到的。
避難所內保存了一部分動植物的基因,但是養殖下來的動物不多,以好養活的牛,雞,為主,但是規模不大,也不做肉儲。
因為水資源不夠也沒有考慮養殖水產方麵的動物。
避難所的水資源是依靠地下水以及汙水淨化以滿足需求,前期避難所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勉強足夠,近幾十年來因為需要大量勞動力,人口慢慢增多,水資源也開始短缺了。
能源是靠燃燒儲存好的化石能源以及不斷開采的煤來供應的,聽說有臨海的庇護所可以利用可控核聚變技術獲取能源,但是位於內陸的九楚庇護所就沒這麼方便了,技術有,但是水資源不夠,就隻能用更原始的方式來獲取能源了。
不然也不會有一千多名礦工工人了,庇護所內6大部門裏麵礦業部門是人數最多,年齡差距最大的部門,有的人活了一輩子,挖了一輩子的礦,從14歲成年到老死都生活在礦區裏。
礦區的生活很艱苦,避難所要求每個工人必須工作開采定量的煤礦,作為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來源,必須大量開采才能保證生活生產。
石華和周全他們的工齡還小,經驗不夠老道,所以都是用的單人手持的電鑽以及一些簡單的機械設備,在礦區的裝備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小櫃子,裏麵是各種各樣的器械。
而一些經驗老到,工齡長的工人會被工程師帶領著使用中大型的設備。幸好本地的煤礦資源充足,之前避難所選址的時候就有考慮到這一點過。
周全石華吃飯很快,吃完飯也馬上準備回宿舍工棚了,明天還要早起挖礦。他們可沒有時間休閑,況且避難所裏也沒有休閑的地方,唯一能夠算得上休閑的區域可能隻有避難所3層的藏書室,但是也都是技能生存類的書偏多。
兩人走出中心食堂路過了中央大廳,大廳內部種植了一片高大的樹木,樹木下方還有生長茂盛的蕨類植物,這是實驗室通過控製基因技術培育出的淨氧植物,除了製氧機能夠分解空氣和水人工製氧以外,這是避難所唯一一處可以轉換二氧化碳為氧氣的地方了。當人靠近中心的樹林時,甚至連呼吸都感覺要舒暢許多。
周全二人穿過大廳,準備乘坐3層的電梯下行回工棚。
“叮——”
電梯門開了,下來了十幾名身著製服,戴著頭盔的士兵,周全二人退到一邊,為他們讓出道路。避難所裏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從避難所的領導人,到指揮官,到各級軍官及科研人員,再到各類工長工人。這種等級製度從一百年前避難所剛成立就有了,隻是現在這種現象越發嚴重。級別高的人除了能享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之外,還能隨意控製命令低等級的人,如今的避難所指揮官還算人道,避難所的曆史上不乏有以權謀私的指揮官,導致了數次大規模的工人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