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影響肉體的方法,尚未完全被探討清楚,所以我們也無法對它們做完全的描述。心情的緊張對自主神經係統和非自主神經係統二者都能發生影響。隻要一緊張,自主神經係統一定有所動作。個人拍桌子、咬嘴唇或撕紙頭,隻要他緊張,他必然會依某種方式作出動作。咬鉛筆或吸香煙也能作為其緊張的發泄。這些動作都告訴我們:他對自己所麵臨的情境,已經覺得受不了了。他在陌生人之間變得臉紅耳赤、手足無措、肌肉顫抖,也一樣都是緊張的結果。緊張能經由自主神經而傳至全身,因此,每種情緒發生時,整個身體都會處於緊張狀態之下。可是,這種緊張的表現並不是在每一點都一樣的清楚,我們所討論的病症,隻在於其結果能夠被發現之點。如果我們更仔細地檢查,我們將會發現: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包含於情緒的表現之中,而這些身體的表現又都是心靈和肉體活動的結果。我們必須檢視心靈對肉體、肉體對心靈之間的相互活動,因為它們二者都是我們所關心的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從這些證據中,得出一個結論:生活的樣式和其對應的情緒傾向,會不停地對身體發展施加影響,假使兒童很早就固定下他的生活樣式,而我們本身又有足夠經驗,那麼我們便能預見他以後生活中的身體表現。勇敢的人會把他態度的結果表現於他的體格中。他的身體會長得與眾不同:他的肌肉較為強壯,他身體的姿勢也較為堅定。態度對身體的發展可能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它也可能是肌肉較為健美的部分原因。勇敢者的臉部表情也和普通人不一樣,結果他的整個外形都會異於常人,甚至他骨骼的構造也會受到影響。
今日,我們很難否認:心靈也能夠影響大腦。病理學的許多個案顯示:由於大腦右半球受損而喪失閱讀或書寫能力的人,能夠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來恢複這些能力。常常有許多中風的患者,其大腦受損的部分已經完全沒有複原的可能性,可是大腦的其他部分卻能補償並承受起整個器官的功能,而使大腦的官能再度恢複完全。當我們想證實個體心理學所主張的教育應用的可能性時,這件事實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心靈能夠對大腦施加這樣的影響,如果大腦隻不過是心靈的工具——雖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但仍然隻是工具而已——那麼我們就能找出發展或增進此種工具的方法。生來大腦便不合於某種標準的人,並不必在一生之中都無可逃避地受其拘束,他可以找出使大腦更適合於生活的方法。
將目標固定於錯誤方向的心靈——例如,未努力發展合作能力者——對大腦的成長即無法施以有益的影響。因此,我們發現,有許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總顯得好象沒有發展出他們的智力,以及他們的理解能力。因為成人的舉止能顯出,他最初四五年間所建立的生活樣式對他的影響,而且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出,他賦予生活意義的結果,所以,我們能夠發現他所蒙受到的合作障礙,並幫助他矯正其失敗。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已經朝這門科學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