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怎樣醫治心理疾病(1)(1 / 2)

近代世界醫學認為健康的人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同時還要有健康的心理。在評價身體健康時往往有一定的標準,同樣,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標準。以下七方麵是評估心理健康的標準。

適應能力

對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是人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的普遍規律。固然,人並不隻是被動地適應,而要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環境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但畢竟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環境、工作性質、工作環境、人際關係、個體內環境等。人的一生中,內外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有的變化還很大。但人們對環境的變化往往無力控製,所以被動的適應和主動的適應,都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對環境的適應,特別是對變動著的環境能否良好的適應,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標準。環境改變,人人都會有些緊張,但有人能隨遇而安很快適應,而有人則很久無法適應,甚至焦慮不安、血壓變化、心悸失眠,出現各類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易席失眠、怕見生人、不能出差等都是適應能力較差的表現。

耐受力

對精神刺激或壓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統稱為耐受力。不同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對精神刺激的反應也各不相同。例如親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絕,號哭不已;有人立刻暈倒,人事不省;有人雖受強烈的情感打擊但仍然非常理智;有人則可能導致精神疾病。這是從精神刺激、社會變故的強度來說不同的耐受力。耐受力的不同,還表現為對刺激時間的持續性方麵。生活中有一類精神刺激是頻繁出現或持續存在的,雖然不是十分強烈,但總在時時折磨著人的精神。有人可以忍受強烈的刺激,但在這種慢性精神折磨的情況下出現心理異常、人格改變、精神萎靡,甚至產生身心疾病,有人雖然終生伴隨種種精神刺激,但並未導致心理上的嚴重問題;也有人把克服這種精神刺激帶來的種種不快變為生活奮鬥的動力;也有人在幾乎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奮發圖強做出好成績。對於無論強的或慢性的精神刺激,有人會因而留下終身影響,一有反複就會出現心理的或身體的症狀和不良反應;有人則能坦然處之。

人的先天素質、神經係統強弱類型及活動特點。氣質類型對個體的耐受力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但是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別是先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認識和評價水平、生活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堅強意誌力和生活信念則更重要,它具有決定性意義。

控製力

指自我控製和調節的能力。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是可以自覺地、能動地加以控製和調節的。人的情感表達、情緒反應的強度、動機的趨向與取舍、思維的方向和過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識控製和調節,也就是說都是在大腦皮層的控製和調節下實現的。心理控製和調節的水平,都與自我控製能力有關,控製力水平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項重要標準。

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受大腦皮層製約,意識是最高層次的心理活動,人的意識製約著整個心理活動過程。如果大腦皮層功能下降(如腦動脈硬化等疾病),對情緒的控製能力就會下降,變得反應遲鈍或容易激動。當一個人心身十分健康時,心理就穩定正常,思維敏捷流暢,邏輯嚴謹,情感表達恰如其分,儀態雍容大度,舉止得體,詞令通暢,應對如流,隨遇而安,不卑不亢,動機適宜,需要易獲得滿足等等,說明這時的自我控製和調節能力水平較高。

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可以從許多方麵來度量。一般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臨床上則多以清晰度為指標。

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是某種嚴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專注於某項工作,不能專注地思考問題,注意力渙散等。注意力不能集中越嚴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進而明顯地影響了觀察力和記憶力,因為觀察水平、記憶水平與注意力水平成正比。但是注意力過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於一件無關的事情,則往往是強迫症的表現。

社會交往

能力社會交往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人類心理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有賴於社會交往的發展。個體若與世隔絕,社會交往被剝奪,往往出現心理障礙,甚至精神崩潰。社會交往能力標誌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往來,把自己隔離起來並變得冷漠無情時,就要考慮他是否出現心理障礙;相反,過分和無選擇地廣泛交往,並十分熱情和興奮,也要考慮他是否屬於躁狂狀態。一般說來,人們在交往中應當適度,有交往但不泛泛。擇友而交,不僅有目的性,而且從品德、才學、政治、思想等方麵著眼。如果一個人總是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與人交往中總是很冷漠或自我為中心,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離正常或心境欠佳。一個人如果沒有知心朋友,或很少和朋友交流思想感情,盡管他可能工作上是好的,行為是正常的,但不能說他在心理健康上沒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