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木雕仙樹(下)(1 / 2)

第525章木雕仙樹(下)

“2014年,在中國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博覽會上,一套二十二件的黃花梨木家具在浙江東陽國際會展中心受到關注,家具標價五億元人民幣。號稱天下第一黃的黃花梨家居。來自上海的商家介紹,這套家具為二十二件套,是由一棵重約四噸、樹齡足有千年以上的黃花梨原木製作而成。它花費了整個公司團隊數年的雕刻時間。其天價原因,不僅在於尺寸大,亮點在於這樣的東西,賣了就沒了,屬罕見珍品。商家自稱,該家具在東陽有著鎮城之寶的美譽,而且隻展不賣。而我們眼前的這棵,隻怕大小品質年份,都更加優質。”我說。

“我的媽呀,那些東西豈不是很值錢了,可就是這東西太大了,帶不走,你說咱們運一個樹枝怎麼樣?”大哲說。

“單反雕刻之物,一經損壞必然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我說。

“不過這東西左不過也是木頭,怎麼會這麼值錢的。”雲顯問。

“木雕是以各種木材及樹根為材料進行雕刻,是以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木雕的曆史非常悠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就有木雕魚出土,這是我國木雕史上最早的實物。河南信陽戰國大墓出土的木雕鎮木獸,湖北雲夢漢墓出土的彩雕木傭均為我國早期木雕作品。由於保存的困難,現今很難看到超過千年的木雕作品。兩宋時期木雕作品較為多見,這時的木雕已采用組織細密的木材為載體進行製作,這就有利於木雕作品的傳世。我國的一些廟宇裏還保存有宋代的木雕作品。

元明時由於海外貿易的急速發展,木材種類有所增加,許多由海外進口的硬質木材,是木雕工藝得到長足發展。”我說。

“木雕的發展曆史久遠,是非常有價值的曆史參照物。明清期間是木雕藝術的一個輝煌時期,湧現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藝人及其作品,是古代木雕藝術的一個高峰。清末至民國年間由於政府的腐敗,國力的衰退,外強的侵略,民不潦生,木雕藝術從此衰落,藝人名家也隻能淪為匠人糊口度日。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民間工藝得到了保護及挖掘,木雕也重新渙發出生命,湧現出一批國家級大師。他們的作品,工藝精湛,秉承傳統,立意深遠,謳歌時代,體現了大師們立足傳統,銳意創新,直抒重獲新生的胸懷和報效國家,知遇之恩的深情。”

“到了現代國家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國富民強,黨和國家對民間工藝的大力扶持,喚起了民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熱愛與追求。逢此盛世,民間工藝美術有了新的飛躍,木雕藝術也不例外。麵對實際情況,在全國工藝品展出中,優秀作品的作者年齡偏大,年輕作者寥寥無幾。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麵前。怎樣能夠激發年輕人對製作民間工藝的興趣,怎樣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不使民間美術事業後繼無人,這是進行正常藝術創作以外所嚐試研究的工作。如何有效地保護民間藝術,延繼民間傳統文化已成為政府、學者及藝術家們共同麵對的時代課題。作為一名成功的藝術家,其個人應當在公成名就的同時以其影響力做好傳幫帶。可以改變一下以往的傳承形式,民間工藝多以家庭個體製作經營,在經濟來源、作品銷售等方麵都尚無很可靠的保障。特別是在繼續、延續、繼承和發展上困難和問題更多。如果沒有很合適、理想的家族繼承人,社會又沒有關注和給予支持,很多民間藝術珍品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出現斷代現象。這就迫切的需要我們進行文化搶救,使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和藝術形式得以保護。但所遇到的困難則是,由於機器製造業的高度發展,越來越擠壓費工時的手工操作。如一件簡單的木雕,花上幾天時間是很普通的事,而用機器隻需數十分鍾。同樣一件作品,由於成本、價格差異太大,致使手工製作的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少。其次,正因為利潤空間擠占了民間手工藝品的生存空間,在低成本的逼迫下,粗製濫造的手工木雕品比比皆是。手工木雕漸漸失去了它固有的文化價值,越來越處於社會文化的邊緣。要想使木雕作品在市場中站住腳,就必須拿出無法大量機械製造的優秀藝術作品,這就要求作者本人有高超的技藝。但掌握全麵紮實的技能決非一日之功,眾多藝術大師很希望能找到好的弟子,讓自己的手藝能傳下去,發揚光大,但是對民間工藝感興趣的年青人不多。無論哪一種工藝門類,都要求作者對工藝事業本身很熱愛,要專心,肯動腦筋,耐得住寂寞,抵抗得住外界的誘惑。在社會上定期的舉辦作品展,讓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傳統藝術有深刻的感性認識,由喜愛到向往,並投身其中,逐漸深入。有道是物依稀為貴,如此看來,手工木雕就變得更加珍貴了。”我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