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祭(上)(1 / 2)

第533章祭(上)

“陰陰,希明,你們總說祭祀祭祀的,到底什麼是祭祀?”王娜姐問。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隻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時代,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祀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岩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麵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祭祀禮節祭品有一定的規範。舊俗備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雲希明說。

“說到底,這樣的祭祀就是一個心理安慰吧,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所指吧?”王娜姐問。

“也並不是這樣。”我說,“祭祀的對象就是神靈,神靈的產生是有其發展過程的。在人類的童年時代,人們思維簡單,富於幻想,對於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現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懼。天上的風雲變幻、日月運行,地上的山石樹木、飛禽走獸,都被視為有神靈主宰,於是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這些神靈既哺育了人類成長,又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威脅;人類感激這些神靈,同時也對它們產生了畏懼,因而對這眾多的神靈頂禮膜拜,求其降福免災。人類對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覺夢境,也是難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後其靈魂有一種超自然的能力,人的靈魂能與生者在夢中交流,並可以作祟於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災。這種敬畏眾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萬物有靈形成多神崇拜,中國古代宇宙觀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於天,肴於地,列於鬼神。《周禮·春官》記載,周代最高神職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史記·禮書》也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後來的儒教也有自己的神明。”雲希明說,“儒教的祭祀對象分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組成像人間官僚係統那樣的等級體係。每個神的品級、爵位,一般說來,是由儒者規定的,並載入國家祀典。平素,它們依照規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時,則依品級配享、從祀於天壇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稱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

“原來祭祀還有這麼多講究,我還以為隨便擺幾碗米飯,弄點酒,就是祭祀了呢。”王娜姐說。

“當然不是。”雲希明說,“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岩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麵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進入文明社會後,物質的豐裕,使祭祀禮節越來越複雜,祭品也越來越講究,並有了一定的規範。”

“像你說的那種就是用東西來祭祀,也叫獻祭。”我說,“祭祀神靈,是以獻出禮品為代價的。人們對神靈的歸順,可以跪拜叩頭,可以焚香燃紙,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靈也是如此。人們既然對神靈有所祈求,理應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祭獻,以博得神靈的歡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靈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種多樣。”

“有的階段流行獻食。”雲希明接過話頭,“民以食為天,最初的祭祀以獻食為主要手段。《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抱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隻要燔燒黍稷並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作水壺而用手捧水獻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會發現,表示祭祀的字多與飲食有關。在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獵時代,肉食是人們拚著性命獵來的。當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時,肉食仍極為寶貴。孟子構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歲能吃上肉為重要標準,弟子拜師的禮物也不過是兩束肉幹,可見肉食的難得。正因為如此,肉食成為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犧牲,古書隻說用人,不說人牲。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牲外,還有糧食五穀,稱粢盛。鮮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間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詩經》中屢屢提及;佛教傳入中國後,齋祭中果品更豐。另外,酒也是祭祀神靈的常用祭品。”雲希明一邊給自己包上一塊幹淨的紗布一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