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45歲的劉師傅是一位出租車司機,今年夏天是他多年來最難熬的一個夏天。因為天氣炎熱,他每天開車10多個小時都開著空調,這讓他的腿經常冰涼麻木。晚上,從停車的地方回到家不足百米的路程,他要走10幾分鍾,走一會兒就覺得腿部僵硬必須停下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走。為了讓腿舒服些,回家他就用很熱的水衝洗,有時一衝就是半小時。不僅如此,他夜裏還經常腿部抽筋,為此他還吃了很多鈣片。原以為立秋後天氣涼爽不開空調腿也就好了,但情況卻越來越嚴重,最近劉師傅坐在車裏不動也覺得腿部疼痛,能行走的路程也比以往更短了。
他先到醫院骨科就診,沒有發現骨和韌帶病變,又到神經科就診,也沒有明顯的神經病變。有經驗的醫生建議他看血管外科,他來到本市天和醫院血管外科就診,經過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患有下肢動脈閉塞症,他的一係列腿部不適都是下肢動脈血管多處狹窄下肢供血不足所致。目前其疾病尚可通過介入或外科手術得以治療,如任其發展則可能下肢潰爛,最終隻能截肢。就在準備手術期間,例行的術前檢查發現劉師傅血糖指標異常,空腹血糖達11毫摩爾\\\/升(正常值不超過7毫摩爾\\\/升),餐後兩小時血糖達18.2毫摩爾\\\/升(正常值不超過11.1毫摩爾\\\/升),進一步檢查證實了劉師傅是一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則是他下肢動脈閉塞的元凶。
年過40腿腳麻木查查血糖
一般來說,肢動脈閉塞症在60歲以上人群中高發,但近年來40歲左右的中青年人越來越多,他們中80%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且絕大多數都和劉師傅一樣就診前並不了解自己患有糖尿病,有的雖知道血糖超標卻從未治療過。目前,在該科住院的手術病人中一半以上是糖尿病患者,40歲左右者占1\\\/3。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除年齡因素外,糖尿病已經成為下肢動脈閉塞症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下肢動脈閉塞症因其高度致殘性也成為糖尿病最嚴重的並發症之一。李俊海提醒40歲左右的中青年人,出現腿部腫脹麻木冰冷、行走困難或夜間腿部疼痛一定要查查血糖,一旦確診糖尿病就要高度關注血管狀況。通常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做一次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及早發現血管病變。
冬季“糖尿病足”高發
冬季季來臨,氣溫逐漸變冷,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管外科專家陳劍秋教授提醒中老年人,警惕冬天“老寒腿”症狀,這可能是某些患者“糖尿病足”的早期信號,應該及時發現並及時就醫,錯過治療良機會導致截肢。
入冬以後,本市一些中老年人出現了行走一定距離後就腿沉、腿酸、腿痛,休息後有所緩解的症狀,即間歇性跛行。還有人在夜間出現腳冷、腳痛等症狀,影響睡眠,頭暈、視力下降。許多人誤把“糖尿病足”當成是“老寒腿”,或者以為這是得了腰椎疾病,其實出現了這種症狀對於常人來說可能是一般的疾病,而對於糖尿病人卻是極其危險的“糖尿病足”信號。
“糖尿病足”也稱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糖尿病嚴重而可怕的慢性並發症,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殘、致死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原因。寒冷、潮濕的環境容易發病,所以北方的發病率較高。天氣變冷,血管收縮,也會導致原有病變的加重,因此“糖尿病足”患者經常在冬天出現症狀惡化。由於血管閉塞,血液營養輸送不到足部,造成傷口經久不愈。另外,因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不可逆性,如果一味地依賴於藥物,往往會錯失外科幹預時機,甚至造成截肢的後果。它與冠心病同屬一類疾病,是全身性的大、中、小動脈的病變,應該盡早進行周圍血管成形術,達到疏通下肢血管的目的。
“糖尿病足”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有逐年增多趨勢。人體的動脈好比一個輸油管道,動脈血每時每刻在動脈中流動,將能量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各組織器官。如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動脈內壁上形成,隨著斑塊不斷增大,管腔逐漸狹窄,管道通暢性受到影響,流向下肢的血流就會減少,狹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時,供應下肢的血流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出現下肢缺血症狀,直至潰爛截肢。
早期“糖尿病足”症狀
“糖尿病足”早期常表現為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俗稱“抽筋”,由於這些早期症狀並不典型,很容易與腰椎病關節炎脈管炎等其他病混淆。老年人出現無明顯原因的肢體疼痛時,要進行血管方麵的檢查,以免誤診。“糖尿病足”如果病變繼續發展,就會出現跛行症狀,在行走約數百米甚至數十米後,出現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它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時間後,疼痛才能緩解。繼續活動後,疼痛反複出現。隨著病變的加重,出現疼痛的距離越來越短,從開始的能走幾百米到最後隻能走十幾米,甚至幾米。如果出現跛行症狀仍沒有診治,病變會繼續惡化,出現“靜息痛”,患者即使在不運動的時候,仍然會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間入睡時更重,患者寢食難安,精神緊張。進入晚期後,腳上即使破了一點小口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漸出現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