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縣,地靈人傑,名人輩出。據史料記載,封建社會,一至五品文武官員:北宋的西川行營先鋒都指揮使張暉;元代的平章政事劉寬;明宣德年的河南布政使王亮、嘉靖年的戶部尚書梁材、萬曆年間的兵部左侍郎李鬆;清代順治年間的左副都禦史劉漢儒、康熙年間的刑部尚書劉楗、鎮江總兵竇國寧等121人。
民國年間。有國務總理張紹曾,國民革命軍上將商震,中將吳錫祺、傅同善、劉翼峰,少將張植桴、張熙光等40餘名將領。
新中國更是人才輩出:軍界有中將孫毅、孫勇,少將有樊平均、李慶安、牛炳祥、李克文、吳建森、賈偉建、程躍進、李勇,以及軍職以上的王德光、倪子文、蕭穎、張鶴鳴、呂寶倫、遠征、崔增賢、賈謇、孫立明等人,政界有原國家一機部副部長郭力、原中聯部副部長申健、原農業部副部長王常柏、原國家農墾部副部長董紹傑、江蘇省委副書記馮敏剛、北京市紀委書記馬誌鵬、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杜學芳、河北省政協副主席趙鐵練、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吳靜波等人。
大城縣還是我國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故鄉,其百歲高齡時還自豪地說:“我們是河北大城人”,桑梓之情躍然可鑒。
1、王伽
王伽,大城縣城人,隋開皇末年在齊州任參軍,押送流囚70餘人去千裏之外的京城。至滎陽時路途才過半,而流囚因枷鎖在身苦不堪言。王伽便說:“你們既犯法戴枷是應當的,現在又連累押送的士卒,心不慚愧嗎!你們雖犯法,可戴枷行走也不方便。我想為你們脫去枷鎖,到京再會合,能做到嗎?”眾囚拜謝道:“我們犯了罪,您還這麼信任,豈敢再違犯了。”於是給囚人脫去枷鎖,讓士卒返回齊州。這些流囚為王伽寬宏大量而感動,都按約定時間到達京城。
隋文帝楊堅聽說了,親自召見王伽,稱讚他以德待人,也讓那些囚犯和家人進宮,賜宴,赦免了他們的罪過。王伽被提為雍縣縣令,因政有能名入《隋書?循吏傳》。王伽以德待人,成為後世以德執政的典範。
2、張暉
張暉(914―964),大城縣南趙扶人。五代時期由普通士卒升任為懷州、郢州、耀州、沂州刺史。沂州任期滿後由於政績突出,當地官吏百姓上書保舉留任。不久改任冀州刺史。
宋朝初年,張暉隨宋太祖親征澤州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他率兵捷足先登,衝鋒陷陣,叛亂平息後,升為華州團練使。建隆二年,宋太祖召張暉詢問有何計策平太原,因回答中肯,賜給襲衣金帶鞍勒馬匹等物。朝廷伐蜀前,任命他為鳳州團練使兼緣邊巡檢壕寨橋道使。他把進軍路線的地形、道路、險關、易徑都搞清楚後密報朝廷,宋太祖看了非常高興。乾德二年宋軍征蜀,張暉任行營先鋒指揮使,領兵開辟通往大散關的道路,由於疲勞過度,十二月卒於青泥嶺。張暉雖在亂世居高官,然清正廉潔,家無餘財。《宋史》有張暉專傳。
3、劉寬
劉寬,大城縣交河人。元朝平章政事。舊縣誌記為“任平章,而無驕亢之意。處鄉黨,而有仁之風。駕舟還鄉,行李蕭索,可以知其介矣”。
“平章”一職應是“平章政事”,在元朝為秩一品的重要官吏。墓碑原在交河村北(今無),因河水所蕩刷,字已不能辨認,故其事跡不能詳聞。明朝人邵祥有首《讚平章》詩雲:惆悵胡元大化更,英雄草味正縱橫。平章軍國丹心壯,下拜交河梓裏榮。鐵筆誰憐侵碧草,石鱗空自臥佳城。華夷一統山河裏,不盡寒鴉噪月明。
4、傅吉
傅吉(約1396―1456),大城縣傅莊子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任山東道監察禦史,在任期間,嚴肅綱紀,奉公執法。後又任廣東道監察禦史。曾兩次奉命到寧夏稽訪,所到之處,遇疑案必查清,遇冤案必平反;處事果斷,生活儉樸,令人敬畏,升為寧夏督糧道。宣德八年(1433年),升為陝西按察司僉事(正五品)。正統七年(1442年)晉升為陝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由於他以身作則,施政嚴明,百姓無不敬服,官吏也多有效法,去惡從善,革貪為廉,違法亂紀者大為斂跡。當時,朝廷以寧夏為西北重鎮,聚集兵力以防外部入侵,糧食儲備至關重要,每年都派員督辦。正統八年(1443年)秋,傅吉奉命督辦糧草,由於精心辦理,賬目清楚,出納有序,保障了軍需,出色地完成這一使命。傅吉為官三十餘年,政績顯赫,受到朝廷的旌顯。
5、梁材
梁材(1470―1540),字大用,大城縣旺村人,著名政治家、經濟家。明弘治進士,曆任德清知縣,刑部主事,嘉興知府,浙江右參政、按察使,雲南、貴州、廣東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兼江西巡撫,刑部右侍郎。
嘉靖七年十二月任戶部尚書。時朝廷年收銀30萬兩,支出卻高達240萬兩,國庫空虛,梁材毅然上書建言,經其開源節流才使國庫充盈。嘉靖十年九月因母憂去職,十三年九月複職。十七年三月因忤皇帝被免職。第二年五月因其清廉勤政,又複職,並加封太子少保銜。同年秋兼管刑部事宜。世宗曾慨歎道:我朝的尚書如有像梁材的十二人,我就不憂慮天下了!嘉靖十九年六月,他又因為忤帝被罷職,十月,憂憤而卒。後來國庫空虛,皇帝悔之不及,歎道:梁材在,就不會這樣了!”諡號端肅。《明史》有專傳。
6、李鬆
李鬆(1525―1598),字子節,別號小峰,大城縣東陳村人。明嘉靖四十一年中進士,初任浙江歸安知縣,愛惠百姓,深得民心,因嚴束權貴遭誣陷被貶為河南鄧州判官。後因業績突出複升山東滕縣知縣。後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兵部武選司主事、車駕司員外郎。明隆慶五年出任遼東兵備僉事。當時東部蒙古各部及女真族不斷進犯,遼東兵力空虛,很不安寧。李鬆親自察看地形,拓虹螺山為內地,鑿山築邊牆,遙接山海關,連亙八十餘裏,邊防牢固,民心遂安。其後任兵備參議、兵備副使、兵備參政、提刑按察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地方讚理軍務(簡稱巡撫)。
據《明史》記載:李鬆在巡撫遼東期間,與遼東總兵李成梁共同作戰配合默契,終日鞍馬,屢挫敵兵,在遼東12年,與敵交戰百十次,斬馘5080餘級。萬曆十三年五月,李鬆因戰功顯赫,朝廷封他為通議大夫,授兵部左侍郎。
7、劉漢儒
劉漢儒(1585-1665),大城縣北趙扶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曾為信王朱由檢的老師。天啟七年朱由檢即位,此時明朝政治腐敗,軍事衰弱,經濟崩潰,江山滿目瘡痍,劉漢儒以禦史身份輔佐朱由檢。崇禎五年春,劉漢儒累官至四川巡撫。劉漢儒治川,頗有政績,民心安定。崇禎七年二月,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四川夔州,並包圍了太平縣。劉漢儒一邊督調石柱宣撫司秦良玉率兵增援,一邊親自押運糧草支援,遂解太平之圍。他從川人秦良玉及鄉勇戰勝義軍的事例受到啟發,與巡按黨崇雅給崇禎皇帝上了一道“以蜀人治蜀兵”的奏疏。疑心重又獨斷專行的崇禎皇帝聽不進這個建議,還於崇禎十一年罷免了他的官職。
清順治元年五月,劉漢儒應召任清都察院左副都禦史。他在這個職位上為朝廷建言獻策,多被采納。順治三年,劉漢儒以身體多病為由辭職。著有詩文集。
8、劉楗
劉楗(1617―1679),大城縣北趙扶人。曆任戶部給事中、福建副考官、山西河東道副使、河南鹽驛道參議、湖廣提刑按察使、湖廣省右布政使。
康熙二年出任江西布政使。吳三桂叛亂,他措餉供兵,事辦而民不擾。十四年授太常寺卿。十六年為大理寺卿。十七年為左副都禦史。劉楗上疏道:自吳三桂叛亂後,軍需紛繁,法紀鬆弛,腐敗無人舉劾。應加強吏治,安置百姓,平息盜賊。凡經保舉的各官,如果貪贓枉法,一律嚴查,不能偏袒。康熙帝準奏並下達執行。同年六月,劉楗因病請假,皇帝誠懇地挽留他,並派太醫為其治病。七月,又升他吏部右侍郎;十二月,晉為刑部尚書。十八年五月,劉楗病逝,賜以石像生等隆重的禮儀為他祭葬,諡號端敏。《清史稿》有傳。
9、張作霖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祖籍大城縣馮莊,其高祖父輩攜家眷遷到遼寧海城謀生。
張作霖曾任清軍管帶、洮南鎮守使。1912年後,任第27師中將師長、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成為奉係軍閥首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取勝,幕後控製北洋政府。1926年4月擊敗馮玉祥軍隊後,直接控製北洋政府。11月,張作霖在天津被孫傳芳等軍閥推為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6月16日,在北京又被孫傳芳等軍閥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1928年6月4日淩晨5點,在皇姑屯京奉鐵路與南滿鐵路交界處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死。其長子張學良遂就任東北保安司令,繼續統領東北地方。同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實現中華民國形式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