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與往日一樣,剛到海邊,就吹起了長長的一聲口哨,一群海鷗馬上就出現在他的上空。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無論他多麼努力吹口哨,海鷗仍然盤旋在他的上空,就是不肯與他接近。小夥子深深地埋下了頭。海鷗如此,人何以堪?
與人交往貴在真誠,沒有人希望自己真誠相待的朋友反過來算計自己。真誠相待是結交朋友的一項法則。如果對朋友心懷鬼胎,被朋友孤立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怎樣才能做一個真誠的人呢?這就要求人們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做起。
(1)真誠要發自內心
如果你待人的心不成,即使話說得再漂亮也不管用。心口不一、巧言令色,隻會讓他人心生反感。任何人都不是糊塗之輩,定會揭穿你的陰謀,因為內心不誠,即使嘴巴上說得再好聽,也會被對方發現破綻,貪者心勞日拙,佞人窘態盡露。反之,如果真誠是發自內心的,即使拙嘴笨舌、不善言表,但行動踏實、誠懇,一他人也能體會到你的真心實意。隻要雙方沒有什麼誤會,你真誠地對他;對方必定會感激你;說不定什麼時候給你送上—份大禮。
(2)欺騙是真誠的死敵
與人交往時,最忌諱的就是采用欺騙的手段對待朋友。欺騙也許能得一時之利,但絕對不會維持長久,更何況紙始終包不住火,遲早會被他人察覺,一旦東窗事發,你的形象在他人的心目中會一落千丈,即使以後你再用真誠對待他,別人也會認為那是一種虛偽的姿態,對你失去信任。
或許你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人:你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他,他卻以虛偽的態度應付你時,你可能會對真誠的作用產生懷疑,為自己的真心付出而感到不值。其實,大可不必懷疑真誠的作用,因為你所遇到的隻是一個例外,真誠對於絕大多數人還是生效的。換種說法,也許你的真誠還不夠,因而不足以打動對方的心。對一切你要采取“反求諸己”而不是“求諸人”的態度,這是以真誠打動人的一個原則。
(3)對人真誠也要分清狀況
如果對方是一個頗有心計的人,你卻與之深交、暢所欲言,隻能說明你是一個愚蠢的人。
真誠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對人真誠、袒露胸臆時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是其人但時機不對,不能一吐為快;時機成熟,傾訴的對象不對,也不能說;傾訴對象和時機都成熟,但地方不對,依然不能說。隻有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才能拿出你的真誠。當然這與上麵所講的對人要真誠的說法並不自相矛盾。
總之,真誠待人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來源於生活中的小事,因此,要想成為一個真誠的人首先應從小事做起。當你不便講真言時,也不要編造謊言蒙騙他人。
以上三條真誠準則看起來有些微不足道,但是當你按照此方法去做了。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巨大力量,它將使你受益無窮,最終,你會明白,幾乎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都有它本身不容違背的真正內涵。當你探究其中的真諦時,自己的做人方法也在逐漸地完善。
對人要真誠,將心比心、投桃報李的道理每個人都懂,而大部分在交際中獲得成功的人一也是這樣做的,你將一顆真誠的心交給對方,對方也一定回報你一份真摯、濃厚的情。當然在真誠待人的同時,也要分情況對待。
講話有分寸營造好氣氛
分寸是指說話或做事的適當標準或限度。培根說過:言語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過於計較的。如果把言語看得太高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信任。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善於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關於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開拓者小托馬斯-約翰-沃森(Thomas J.Watson Jr)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天一個中年人走進小沃森的辦公室,他瞧了一眼小沃森,便毫無顧忌地嚷道:“我沒什麼盼頭了,銷售總經理的差事肯定要沒了,現在幹著沒人幹的閑差……”
這個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來需求部的負責人。他是剛去世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朋友,因為柯克與小沃森是對頭,伯肯斯托克心想:柯克一死,小沃森肯定不會放過他,與其被趕走,不如主動辭職。伯肯斯托克知道小沃森與他父親一樣,脾氣暴躁,也很要麵子,假若有職工敢當麵向他發火,那麼結果不言而喻。奇怪的是,小沃森顯得非常平靜,臉上還有一絲微笑。伯肯斯托克有些緊張。不是害怕,而是有些納悶。
“如果你真行,那麼,不僅在柯克手下,在我或者我父親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認為我不公平,那麼你就走;否則,你應該留下,因為這裏有許多機遇。”
“如果是我,現在的選擇就是留下來。”小沃森說。
伯肯斯托克詫異地問:“我剛才的話你沒有聽見?”
小沃森沒有回答,好像真的沒有聽見一樣。
按照正常的情況,小沃森實際上早該發了火,而且絕對無法忍受一個員工難聽的言語。但是,他在關鍵時刻把握住了自己的說話分寸,為的就是盡力挽留麵前這個人。
因為伯肯斯托克是IBM中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促使IBM從事計算機生產方麵,他的貢獻最大。
伯肯斯托克曾對小沃森說:“打孔機注定要被淘汰,假如我們不覺醒,盡快研製電子計算機,IBM就要滅亡了。”小沃森相信他的話是對的。小沃森聯合伯肯斯托克的力量,為IBM立下了汗馬功勞。伯肯斯托克是幸運的,他得到了小沃森的寬容。也正是這種寬容,才造就了IBM的不斷向前發展。小沃森在他的回憶中曾寫下這樣一句話:“在柯克死後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名以來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動之一。”
小沃森用有分寸的話語,留住了IBM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最終為IBM贏得了成功!由此足以證明,分寸在言談舉止中的重要意義!
孔子在《論語》中曾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有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隱;不察顏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說的這段話,寓意極為深邃。其實,這就是在告誡人們說話要講究分寸。
若幹年前,有一個年輕人,他非常想到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裏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為表示自己的雄心壯誌,說:“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便問他:“那麼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這個事件告誡我們:平時說話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把話說絕了。正如例子中的年輕人,他把話說的太絕,以至於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換為“大部分”,愛迪生便不會反詰他了。說話沒有分寸不僅會把話說絕,有時也會顯得特別沒有修養。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彙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裏去,不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賢能的國王那裏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當然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出使楚國之前,楚王聽到消息,便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麵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麵前。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隻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會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在這個故事中,晏子靈活巧妙的運用語言,把握說話的分寸,在沒有直接傷人的情況下,最終戰勝了楚王,同時也為自己的國家贏得了尊嚴。
素來以傲慢無禮、舉止粗魯而聞名於世的赫魯曉夫也嚐到過說話沒有分寸的痛苦。1957年,美蘇首腦舉行會談,美國副總統尼克鬆應邀出訪前蘇聯。在此之前,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被奴役國家的決議》。這一決議受到赫魯曉夫的激烈抨擊,本來他可以采取比較得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但赫魯曉夫卻選擇了一個既有失身份,又有失國人尊嚴的方式。
在美蘇首腦會談中,他指著尼克鬆吼道:“這項決議很臭,臭得像馬剛拉的屎!沒有什麼東西比那玩意兒更臭了!”
在這種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場合,尼克鬆當然也不能示弱,他知道赫魯曉夫年輕時曾當過豬官,就一字一句地說:“恐怕主席先生說錯了,還有一樣東西比馬糞更臭,那就是豬糞。”
赫魯曉夫不禁一時語塞,是他自己先用不得體的話傷害了別人,別人才予以反擊。如果說話時把握好分寸,就不會有那種尷尬的局麵。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多種多樣,但最忌諱的就是出口傷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做錯事或者說錯話的時候。在最需要關愛的時候,一句暖心的話,往往會讓人感激涕零;而一句惡意中傷的話,卻往往能夠傷透人心。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在茂密的森林裏,一位樵夫救了一隻小熊,老熊對樵夫感激不盡。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見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第二天早上,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裏怏怏不樂,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幹年後,樵夫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口好了嗎?”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