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生平簡介(1 / 1)

弘治十六年(1503年)初始於南昌創“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係。六月升南京兵部尚書,九月回到餘姚,會七十四弟子於龍泉山中天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弘治十八(1505年)年在北京與湛若水結為好友,同倡“聖人之學”。嘉靖六年(1527年)五月,受命平定廣西思恩、田州之亂,第二年秋天平定。時逢肺病劇發,上疏告退。

王守仁(I472年--1529年),號伯安,明代餘姚(今浙江紹興)人。二十八歲登進士第,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南京鴻臚寺卿、都察院左僉都禦史、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南京兵部尚書等官職,受封新建伯。在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中立過大功,是一位學術上卓有建樹、事業上勳績顯赫的人物。他曾築室故鄉陽明洞,又創辦過陽明書院,自號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他是明代儒家心學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僅次於朱熹。在繼承和發揮陸九淵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開創了自家思想學派,後世將他們的思想合稱為“陸王心學”。其學說和思想在明中葉以後影響深廣久遠,遠播海外。

王陽明從小接受儒家教育,閑暇時間也練習騎射兵事。弘治二年(1489年)在歸餘姚途中在廣信(今江西上饒)拜見婁諒,聽他講授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三年後中舉人,遍讀朱熹遺書,潛心研究兵家秘書。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正值西北告急,於是便上疏關於“蓄材備急、舍短用長、簡師省費、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嚴守乘弊”八事。

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安徽審查案件,在遊九華山時,與道士談仙論1529年,北歸途中,在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離世,享年五十八歲。葬紹興蘭亭洪溪。《明史》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陽明者。”王陽明不但是一代文化大師,且善於領兵打仗,文治武功,勳業卓著,堪稱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