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的操作要領
按摩主要是通過手來操作的,因此手法在操作中顯得特別重要。在掌握各種手法之前,先要了解按摩手法的操作要領。
1.體位:醫者的體位要適當,應根據具體的治療部位而選擇具體的體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手法的作用,又使患者接受治療時感到舒適。如治療肩周炎,患者取坐位,醫者站其患側。
2.力度:按摩的手法刺激量應由輕到重,開始的時候先用柔和的手法,然後慢慢加強,直至患者能忍受的最大強度。治療結束,再從強到弱,以便使患者有個適應的過程,不要從強突然停止。按摩穴位時應有“得氣”感,即酸脹沉的感覺,這種感覺以通達深處為好。
3.部位和強度的關係:在操作時,要注意部位和強度的關係。如腰骶、臀部及四肢外側,可用稍重手法;反之,前胸、腹部及四肢內側,則應采用輕柔緩和的手法。
4.角度:合適的角度在操作中也是特別重要的。在治療骨傷科疾病患者時,常采用各種牽、搖、扳、轉等動作,這時,隻有使患者的軀幹和肢體達到合適的角度,才能使作用點達到患部。如對頸椎病采用扳動法時,患者應取適當角度,以使頸部放鬆,最好前屈30度,旋轉45度才好發力扳動。這裏所說的發力,也有角度問題,否則不但收不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甚至會扳傷某些軟組織。
5.手形:醫者要注意自己的雙手動作及持握部位是否正確合理。手形適當,部位合理,操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協調一致。特別是一些複雜和難度較大的手法,更要掌握好手形和部位,否則就會出現忙亂,以致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6.方向:在運用手法時,要注意方向。所謂方向,就是手法是向心還是離心,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是向左還是向右。這些都應有明確的概念,假如方向顛倒,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按摩的注意事項
1.飯後1小時才可按摩,按摩後30分鍾內喝500毫升溫開水。但是嚴重的腎髒病患者隻能喝150毫升。
2.按摩時要達到痛感效果才好。但是會痛的部位不一定有病。較敏感的反射區會出現疼痛表示該器官的機能較差或退化。
3.同一個部位不能連續按壓5分鍾以上。
4.骨頭部位不可用力過猛。
5.孕婦不可按摩性腺。其他部位應用輕手法按摩使其放鬆,非專業人員最好不要按摩。
6.按摩後若有輕微發燒,是身上某些地方發炎的現象,請不要害怕。
7.多年的慢性病不可能短期恢複健康,必須長期按摩才能奏效。按摩必須配合飲食禁忌,調整生活,使起居正常才不會影響效果。
8.要使按摩見效,必須有恒心,一曝十寒較難見效。有些人按摩後會有疲勞、口幹、全身酸痛、出汗等現象。這些都是暫時的反應,過幾日就會消失,無須害怕。
9.按摩師工作後不可立刻用冷水洗手,被按摩者不可用冷水洗腳,以免受到傷害。
10.按摩後全身發熱起來是血液循環良好的表現。手心出汗或全身流汗是強烈的排泄反應。
11.臉部出現發燒發紅的現象是全身氣血兩虛的行血反應,以女性多見。
12.按摩時因神經放鬆,血液開始進行較好的循環,在保健的情形下會出現舒服、輕鬆、昏昏欲睡的好現象。
13.有些人接受按摩幾日後食欲有所增加是正常現象。有些人接受按摩後足踝腫脹是淋巴有阻塞所引起的,請不要擔心,可繼續按摩,但注意按摩的力道不要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