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泌尿生殖係統疾病(1 / 3)

癃閉

一、概述

癃閉是以排尿困難,尿量減少,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證的病症。其中又以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稱為“癃”;以小便不利,點滴全無,病勢較急者稱為“閉”。癃和閉都是指排尿困難,隻是程度有所不同,臨床一般多合稱為“癃閉”。本病包括了現代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以及腎衰竭引起的少尿症和無尿症,如神經性尿閉、膀胱括約肌痙攣、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尿路損傷、尿道狹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現的尿瀦留及腎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無尿症。

引起癃閉的病因有感受溫熱之邪,疲勞過度,飲食不節,久病體虛,年老體弱,七情內傷,腫塊結石,中焦濕熱不解,下注膀胱,或腎熱移於膀胱,膀胱濕熱阻滯,氣化不利,而成癃閉。感受濕熱之邪,熱壅於肺,肺氣不能肅降,水道通調不利,不能下輸膀胱,又因熱氣過盛,下移膀胱,上下焦均為熱氣閉阻,而成癃閉。勞倦或飲食不節,及久病體弱,致脾虛而清氣不升,濁陰難降,小便不利而為癃閉。年老體弱或久病體虛,其腎陽不足,或下焦積熱日久,津液耗損致腎陰不足,膀胱氣化無權,溺不得出而為癃閉。七情內傷引起肝氣鬱結,疏泄不及,影響三焦水液的運行及氣化功能,水道通調不利,形成癃閉。瘀血敗精,腫塊結石,阻塞尿路,小便難以排出,形成癃閉。

二、中醫按摩治療

【定穴】腎俞、關元俞、膀胱俞、八髎、氣海、關元、中極、曲骨、水道。

【取穴】胸腹部的氣海、關元、中極、曲骨、水道;背部的腎俞、關元俞、膀胱俞;骶部的八髎。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關元俞:在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膀胱俞: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二骶後孔;八髎:位於骶椎,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8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曲骨: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水道: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簡便取穴】

腎俞:俯臥位,兩腰骨高點平第四腰椎,向上數2個腰椎,向兩側排開兩橫指即是;關元俞:俯臥位,兩腰骨高點平第四腰椎,向下數1個腰椎,向兩側排開兩橫指即是;膀胱俞:俯臥位,兩腰骨高點平第四腰椎,向上數3個突起,向兩側排開兩橫指即是;八髎:腰骶部兩高骨連線平第四腰椎,向下數分別在第二、三、四、五、六椎骨突出之間的凹陷中。

氣海: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聯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關元: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條直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中極:可采用仰臥的姿勢,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具將恥骨和肚臍連線五等分,由下向上1\\\/5處;曲骨:仰臥位,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兩恥骨上緣連線的中點處;水道:仰臥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四指,距前正中線旁開2個拇指處。

【操作】

1.患者俯臥位。

2.醫者用兩手拇指和手根分別按揉腰部兩側與骶部。

3.再以前臂滾揉,拇指或肘尖點揉腎俞、關元俞、膀胱俞、八髎。

4.手掌橫擦腰部腎俞、八髎。

5.然後再由上而下推撫數遍,以皮膚溫熱感為度。

6.囑患者仰臥位。

7.醫者用手掌按揉小腹部。

8.點揉氣海、關元、中極、曲骨、水道。

9.再以手掌按壓膀胱隆起部,使膀胱發脹有排尿感為宜。

【療程】10日為1個療程,對於輕症患者隻需治療1個療程;較重者及纏綿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狀全部消失。

三、反射區按摩治療

(一)麵部反射區按摩治療

【反射區】膀胱、腎、脾、肺。

【操作】

1.患者取仰臥位,放鬆緊張情緒,醫者坐於患者頭側,在施術部位均勻塗抹按摩介質。

2.醫者用手掌拂摩,用拇指平推患者麵部,反複20~40次,使麵部放鬆並產生溫熱感。

3.用中指揉膀胱區,頻率為每分鍾60~100次,按揉3~5分鍾,至局部產生溫熱感。

4.然後再點按膀胱區,以患者適應為度,且應逐漸加力,手法做到柔和滲透,以患者麵部反射區上出現酸、脹、痛的感覺為度。

5.點按腎區、脾區、肺區,頻率為每分鍾100~200次,點按3~5分鍾,至局部產生酸痛感為度。

6.重複上述步驟2,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患者麵部,反複20~40次,做麵部放鬆,結束治療。(二)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

【反射區】肺、脾、腎、肝、膀胱、輸尿管、尿道(陰道)、前列腺(子宮)、腹腔神經叢、下身淋巴結。

【操作】

1.在全足均勻地塗抹上按摩介質,如凡士林等。

2.全足放鬆操作:

(1)雙手輕握足內側、足外側,從踝部至腳趾3~5次。

(2)兩手握足,兩拇指相對於足底,其餘四指握足背。

(3)兩拇指相對,由足跟推向腳趾,手法輕柔,操作3~5次。

(4)兩手交替輕輕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發紅為度。

3.檢查心髒反射區,隨時了解心髒的狀態。

4.按摩腎、輸尿管和膀胱3個反射區,這3個反射區被稱為“基本反射區”。促進排泄係統的功能,將體內有毒物質和代謝不良產物排出體外。

5.用拇指點按膀胱、脾、下身淋巴結反射區30~40次,按揉1分鍾左右,以酸脹或微微疼痛為度。

6.用拇指由外向內推肺、腎、肝、輸尿管、尿道、前列腺(子宮)反射區,推10~20次。

7.用拇指由外向內按揉腹腔神經叢,持續3~5分鍾。

8.重複上述步驟4,按摩腎、輸尿管和膀胱3個反射區,促進治療後機體產生的代謝廢物盡快排出體外。

9.重複上述步驟2,再次進行全足放鬆操作,結束治療。

(1)雙手輕握足內側、足外側,從踝部至腳趾3~5次。

(2)兩手握足,兩拇指相對於足底,其餘四指握足背。

(3)兩拇指相對,由足跟推向腳趾,手法輕柔,操作3~5次。

(4)兩手交替輕輕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發紅為度。

【作用】疏調氣機,通利小便。

【注意事項】

1.手法刺激的強度因人而異,青壯年肌肉發達,手法力量適當加重,老年人或兒童肌肉鬆軟,手法力量應減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2.按摩操作過程中,一般應遵循“輕—重—輕”的原則,即前後1\\\/4的時間手法刺激量輕一些,中間一段時間手法刺激量相對重一些,體現出一定的輕重節奏變化。

3.操作過程中有多種手法,操作時需要經常變換手法的種類,所以要求操作者手法變換自然、連續不間斷,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

四、病例

李某,男,54歲,2009年12月3日初診。主訴:尿道刺痛,排尿不出20日,加重2日。現尿道刺痛,排尿不出,兼麵色無華,小腹脹痛,腰膝酸軟。舌苔白膩,脈沉細無力。診斷:癃閉(前列腺增生)。辨證為腎陽衰憊證。治療方法:取穴:腎俞、關元俞、膀胱俞、八髎、氣海、關元、中極、曲骨、水道。操作:

1.患者俯臥位,醫者用兩手拇指和手根分別按揉腰部兩側與骶部,再以肘前臂滾揉,拇指或肘尖點揉腎俞、關元俞、膀胱俞、八髎,手掌橫擦腰部腎俞、八髎,然後再由上而下推撫數遍,以溫熱感為度。

2.囑患者仰臥位,醫者用於掌按揉小腹部,點揉氣海、關元、中極、曲骨、水道,再以手掌按壓膀胱隆起部,使膀胱發脹有排尿感為宜。

治療1次後患者即感全身症狀明顯減輕,治療10日後全部症狀消失。

【療程】10日為1個療程,對於輕症患者隻需治療1個療程;較重者及纏綿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狀全部消失。

五、還可以這樣做

(一)家用食療方

升麻芝麻煲豬大腸:升麻10克,黑芝麻70克,豬大腸1段(約30厘米)。將豬大腸洗淨,入上二藥於豬大腸內,兩頭紮緊,煮熟,去升麻及芝麻,調味後飲湯吃豬大腸。有便秘者,可連同黑芝麻吃下。適用於脾氣下陷型癃閉。

(二)家用小偏方

當歸尾、桃仁、紅花、茯苓、車前子、澤瀉各15克,大黃12克,穿山甲20克,每日1劑,水煎服。此方行瘀散結,通利水道。適用於癃閉。

(三)自我保健

1.患者仰臥位,醫者先用右手大魚際置於患者中極,以中極至曲骨為半徑做順時針旋轉擦揉,每分鍾100~120圈,約3分鍾,然後全掌橫置腹中,掌心對於神闕,掌根推任脈,再以四指指腹回推至任脈,反複數次,緩緩向下至曲骨,每分鍾30次,反複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