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2 / 2)

(二)儒家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儒家之興起,為子學時代之開端;儒家之獨尊,為子學時代之結局。一時波瀾壯闊之思想,其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背景,上文已述(見第二章)。及漢之初葉,政治上既開以前所未有之大統一之局,而社會及經濟各方麵之變動,開始自春秋時代者,至此亦漸成立新秩序;故此後思想之亦漸歸統一,乃自然之趨勢。秦皇、李斯行統一思想之政策於前,漢武、董仲舒行統一思想之政策於後,蓋皆代表一種自然之趨勢,非隻推行一二人之理想也。

秦始皇雖立各家學者為博士,而所設施,用儒家思想甚多。顧亭林雲:

秦始皇刻石凡六,皆鋪張其滅六王,並天下之事。其言黔首風俗,在泰山則雲:“男女禮順,慎導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靜。”在碣石門則雲:“男樂其疇,女修其業。”如此而已。惟會稽一刻,

其辭曰:“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潔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何其繁而不殺也。……然則秦之任刑雖過,而其坊民正俗之意,固未始異於三王也。(《日知錄》卷十三,頁二)

秦用儒家之說,以“坊民正俗”,即其焚書,禁私學,亦未嚐不合於儒家同道德、一風俗之主張,不過為之過甚耳。秦皇、李斯廢私學,為統一思想之第一步。漢武、董仲舒罷黜百家,為統一思想之第二步。不過戰國末至漢初,諸家派別甚多,漢武帝、董仲舒何以必擁立儒家為正統思想?豈漢偶有一董仲舒,漢武帝又偶用董仲舒之言,遂有此結果歟?

或謂儒家在政治上主張尊君抑臣,故為專製皇帝所喜;然於專製皇帝最方便之學說,為法家非儒家。後來君主多“陽儒陰法”;“陰法”即“陰法”矣,而又“陽儒”何哉?

自春秋至漢初,一時政治、社會、經濟方麵,均有根本的變化。然其時無機械之發明,故無可以無限發達之工業,因之亦無可以無限發達之商業。多數人民,仍以農為業,不過昔之為農奴者,今得為自由農民耳。多數人仍為農民,聚其宗族,耕其田疇。故昔日之宗法社會,仍保留而未大破壞。故昔日之禮教製度,一部分仍可適用。不過昔之僅貴族

得用者,現在大部分平民亦用之而已。平民得解放後,亦樂用昔日貴族之一部分禮教製度,以自豪自娛也。即在政治方麵,秦漢雖變古,然秦之帝室,仍是古代之貴族。漢高祖起自平民,而以後天子仍為世襲。就此點而論,秦漢仍未盡變古也。且人不能離其環境而獨立,天下無完全新創之製度。即秦漢大一統後,欲另定政治上、社會上各種新製度,亦須用儒者為之。蓋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製度,又有自孔子以來所與各種原有製度之理論。《莊子·天下篇》曰: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莊子》卷十,頁二十五)

蓋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製度,而又理想化之,理論化之,使之秩然有序,粲然可觀。若別家則僅有政治、社會哲學,而無對於政治社會之具體辦法,或雖有亦不如儒家完全;在秦漢大一統後之“建設時代”,當然不能與儒家爭勝也。

再有一點,即儒家之六藝,本非一人之家學,其中有多種思想之萌芽,易為人所引申附會。此富有彈力性之六藝,對於不同之思想,有兼容並包之可能。儒家獨尊後

,與儒家本來不同之學說,仍可在六藝之大帽子下,改頭換麵,保持其存在。儒家既不必完全製別家之死命,別家亦不必竭力反對之,故其獨尊之招牌,終能敷衍維持。經學在以後曆史上中國思想中之地位,如君主立憲國之君主。君主固“萬世一係”,然其治國之政策,固常隨其內閣改變也。迄今中國與西洋接觸,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麵,又有根本的變化,於是此二千年來為中國人思想之君主之經學,乃始被革命而退位;而中國人之思想,乃將有較新之局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