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影響力:影響力的無窮魅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存在著這一種無形的力量,那便是影響力。它不同於能力,能讓人在短時間的實踐中感覺到;更不同於智力,可以評估出來。影響力就好像一種獨特的魅力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並且能夠給予對方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甚至可以影響身邊的人的一生。究竟什麼是影響力呢?影響力是指能夠左右或改變他人或群體的心理和行為的能力。美國著名雜誌《財富》是這樣詮釋影響力的:影響力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隻有它的影響或效果可以感覺到;不論是名人、偉人或是普通人,誰都可以擁有影響他人的力量;影響力來自不同的方麵,有些有智慧的人能影響那些擁有權力和地位的人,還有人似乎更勝一籌,他們改變了大眾的行為方式,他們是作為顛覆者的角色;影響力與影響力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作用的。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影響力,因為影響力是一種特有的魅力,時時刻刻影響著周圍的人,並且能給予對方一種神奇的力量。希特勒是個十分擅長運用自己的內在力量激起人們對他的敬畏和忠誠的人。見過希特勒的人似乎很難向別人傳達他的氣質對自己的影響。那是一種從他身上輻射出來的精神磁場,它可能非常強烈,以至於幾乎可以實實在在地觸摸到。實際上,影響力無形無聲,卻力道剛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際上就是意誌力與意誌力的對抗,影響力便在其中顯現出來。影響力是一種能讓人樂於接受的控製力;影響力也是一種出色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是一個人在群體中價值的集中表現。總之,影響力能讓個人品牌光耀卓絕,能讓他人心甘情願成為你忠誠的信徒。與權力不同的是,影響力不是強製性的,它的作用的發揮是一個十分微妙的過程,它總是以一種潛意識的方式來左右和改變他人的行為、態度和信念。當然,它確實涉及了權力的某些方麵,但它是通過人際勸服來進行的微妙的過程。與純粹的權力相比,影響力不是那麼直觀——從它的本質來講,影響力比較間接和複雜。別人甚至意識不到你在使用影響力的技巧。這種非直觀的、更為微妙的本性賦予影響力一種內在的神奇的力量。距今兩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統一了整個印度。有一天,阿育王召集所有大臣,問道:“現在天下,還有什麼地方不屬於我?誰敢不服從我?”群臣同聲回答說:“全印度都被大王統一了,沒有一個不稱臣服從大王的。”
但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來說:“啟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龍王,不屬於大王。因為龍王向來不派遣使者來問候大王,也不向大王進貢任何寶物。由此可見,他不屬於大王。”阿育王想看看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夠懾服龍王,因此發動了千乘萬騎的兵將,敲鍾擊鼓,旌旗招揚地來到海邊。阿育王厲聲向大海呼喊道:“龍王,你在我的國界內,為什麼抗拒不來見本王?”他雖然再三地呼喊,龍王卻安然不動,熟視無睹。阿育王問群臣說:“誰有妙法,可以強迫龍王出來?”這時,有一位尊者,稟告阿育王說:“時機若到,就可以使龍王出來。現在因為龍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來歸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龍王的福德比較大,可用黃金二斤,一斤造龍王像,一斤造大王像。兩尊金像完成之後,比較其輕重,就可以明白誰的福德大。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辦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後,稱量的結果還是龍王的像重,阿育王的像輕。尊者說:“龍王的福德,超過於大王之上,所以他的像較重。大王的福德不夠,所以比龍王的像輕。若想輕者變重,必須修德培福,才能如願。”阿育王聽聞尊者的開示之後,知道自己的福德淺薄,深感慚愧,因此下定決心,廣種福田。從此每天精修佛法,又叩大頭(大禮拜),即使手已磨破,仍然虔誠地禮拜三十五佛。阿育王把私人的財產,全部布施給窮人。又在各地建寺建塔,大造佛像,印贈佛經,不計其數。如此福德,使供在聖壇上的龍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尊者說:“這樣的福德還不夠大,要使龍王向大王頂禮,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夠大。”於是,阿育王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導,取阿嫩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寶末,而造八萬四千寶塔。又受護法神的協助,將此寶塔舍利,分遍閻浮提,同時安置供養。此外,更派遣高僧前往各國去宣揚佛法,使佛法遍布於全世界。如此,三年不斷的精修佛法,廣種福田。到了最後,連阿育王自己睡覺用的枕頭,也拿去賣掉,來供養三寶。這時,龍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頂禮。尊者就向阿育王說:“現在可將兩尊金像,再稱驗其輕重。”真是不可思議,阿育王像已經超過龍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說:“大王可以征服龍王了。”阿育王非常高興,便如前次一樣,帶領著大軍來到海邊。這時,龍王立即變化成一位青年婆羅門,來到阿育王的麵前,長跪問候請安,並貢獻許多珍寶,自稱小臣。通過阿育王征服龍王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一個人在影響他人的過程中,倘若把“強權就是公理”作為影響別人的手段,注定不會成功的。有時,別人或許表麵上同意和讚許,但內心卻未必真的順服。因此,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懂得,影響別人不是強迫別人接受你的想法和觀點,不斷地重複直到別人同意,而是采取合理的方式給對方建議,使對方心平氣和地接受你的觀點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