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期待效應:用你期待激發他的潛能(1 / 3)

耐人尋味的期待效應

在古希臘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相傳,皮格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國王,他性情孤僻,喜歡獨處,但非常善於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所神往的美女像。在塑造這一雕像的過程中,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禁不住對這尊美麗的少女雕像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瘋狂地愛上了自己所創造的作品,為此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整天深情地望著雕像,日漸憔悴。天神聽說了此事,非常感動,於是將少女像變成了活生生的人,讓這對幸福的人終成眷屬。這雖然是一則神話傳說,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有因期望而使“雕像”變成“美少女”的例子。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布生從這一神話故事中受到啟示,精心設計了一個心理學實驗:1968年的某一天,在一所小學裏,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三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羅森塔爾和雅可布生將一份學生名單交給了有關教師,並以異常肯定的口吻說名單上的孩子都有良好發展的可能。名單中的孩子有些確實很優秀,但也有些平時表現平平,甚至水平較差。對此,羅森塔爾解釋說:“請注意,我講的是發展,而非現在的情況。”鑒於羅森塔爾是這方麵的專家,教師們從內心接受了這份名單。然後,羅森塔爾又反複叮囑教師不要把名單外傳,隻準教師自己知道,聲稱不這樣的話就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八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對十八個班進行複試,結果他們提供的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難道羅森塔爾和雅可布生真的有如此高水平的識人之術?當然不是。原來,這隻是他們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壓根就沒看什麼“實驗結果”,所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但學校教師對所有這些並不知情。受羅森塔爾的影響,教師們認為這些學生很有發展的潛能,因而對他們寄予更大的期望。雖然教師們始終保守著這張名單的秘密,但在上課時,他們還是忍不住給予這些學生充分的關注,通過眼神、笑貌、音調等各種途徑向他們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而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他們變得更加自信、自愛、自尊、自強,變得更加幸福和快樂,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洶湧,結果真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羅森塔爾就借用希臘神話中國王的名字,將這個令人讚歎不已的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術界亦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期望效應”。我們千萬不能對皮格馬利翁效應等閑視之,更不能忽視它在現實中實實在在的影響力,至少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我們對人的看法,無論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都會對對方產生很大影響,對方的行為結果也越來越接近這種看法。因此,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任何的讚美、信任和期待都會給人一種能量,促使人改變原有的行為。當你獲得別人的信任、讚美時,你便會感覺獲得了一種社會支持,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感,變得自信、自尊,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免令對方失望,從而使這種社會支持得以維持和連續。同理,當我們(尤其是領導、老師、長者)對他人持有負麵期望的時候,同樣的效應也會發生。如果老師對一個調皮搗蛋的“壞孩子”說:“你這個小流氓,以後肯定會蹲監獄。”沒準這孩子以後就真的會去犯罪以至判刑。也許老師還有點沾沾自喜地說“我的話沒錯吧,我早就看出來了。”殊不知,在孩子走向罪惡深淵的道路上,老師卻是為他推波助瀾的人,盡管他自己絲毫意識不到。戰國名將管仲在做齊國的宰相以前曾經負責押送過犯人。與別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並沒有親自押送犯人,而是讓他們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隻要在預定日期趕到就可以了。犯人們感到這是管仲對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因此,沒有一個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趕到了預定地點,由此可見,積極期望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有多大。

第二,在羅森塔爾和雅可布生所進行的實驗中,教師產生期望的原因不僅僅來自於認識到學生存在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而且還包括其他方麵的原因。例如,身體的特征(教師對有魅力的和逗人喜歡的孩子懷有智力高和成績好的期望),學生的性別(對女孩文科的成績期望高,對男孩理科成績的期望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職業和社會地位的偏見)等。究竟對哪一個原因最敏感,不同教師因其個性和過去的經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另外,以什麼形式表達自己的期望(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因人而異。與此同時,對教師行為的哪個方麵反應最敏感,還受到學生的個性以及在班級中的立場的不同而不同。由此可見,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有效發揮還必須注意兩者之間的微妙默契。應當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以及和對方的關係,提出自己的期望,同時這個期望要符合對方的個性特點,使對方能夠樂於接受,這樣才能有效地影響對方。

心理暗示的影響力

由神話故事而來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實際上體現的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你有過這樣的經曆嗎?本來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結果好幾個同事都說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說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隻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說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於是到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其實,這隻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製之後作出的。這種決定和判斷就是“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故事,講曹操有一次率兵馬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一口水井或一條溪水。於是曹操對士兵們說:“前麵山上有一片梅林,馬上就要吃上梅子了,到時就不渴了!”梅子是酸的,人們一提到“酸”,就會分泌大量唾液,這樣就可以暫時解渴。士兵們聽到曹操說有梅子,一下在嘴裏分泌了許多唾液,感到不那麼渴了,也來了精神,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在這裏,曹操就巧妙地使用了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有許多因為心理暗示的作用,而對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情況。有兩個發燒、虛弱無力的人懷疑自己得了某種疾病,來醫院問診。該醫院由於某種疏忽,把兩個病人的病情診斷單給錯了。一個原本隻是普通感冒的病人拿到了已患癌症的診斷單,而那個真正身患癌症卻不知情的病人卻拿到了一張隻是普通流感的診斷單。結果,不久之後,那個拿到患有癌症診斷單的病人就因為不斷地想到(暗示)自己患有癌症,快要死了,而真的死了。另一個拿到普通流感診斷單的癌症患者卻認為(暗示)自己隻是小感冒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正常生活,開心工作,反而病情漸趨好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種含蓄的暗示,往往比簡單粗暴的命令收效更大。比如說,簡單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覺、閉上眼睛,往往並不見效,反倒使孩子更加興奮。這時,我們不妨在被窩裏給孩子講故事:“有一天,小貓咪要出去玩。媽媽對他說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小貓咪不聽,走到河邊一看,魚都睡覺了。走到森林一看,小狗都睡覺了。走到田野一看,小雞都睡覺了,睡覺了,睡覺了,他們都睡覺了,他們都把眼睛閉上了。小貓咪想,媽媽說得對,我也想睡覺了。於是,他……”講故事的過程中,注意用一種單調的疲倦的聲音,同時不斷重複“睡覺了”、“閉眼了”等,聲音漸弱,最後似有若無。孩子就會在你的暗示下,平和地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