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
克萊斯勒前董事長艾科卡曾說過:“如果決定太遲,即使是對的決策都會變成錯誤的。”實際上,有些決策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麵對的,與其被動地接受,不如主動地盡早地作出決策來。慢慢地你就會發現每每重大決策考驗你的時候,也是證明你能力的最佳時機。但是,決策又不是盲目的,必須是有針對性的,有規律可循的。
1.始終關注於現狀
觀看一幅畫時,隻有站得遠點,才能真正觀看到整個畫麵。假如你喜歡讓自己向前行動起來,這樣的個性會讓你積極作出決策。此外,領導者是必須作出某種決策的,他的肩上就承擔著一種必然的責任。因此,在決定進行一項會有重大影響的行動之前,他會詳細地計算手頭上的資源,並全盤考慮這個行動將要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好的決策者在為自己和大家作出決定之前,一定要先計算出行動所要付出的代價。
2.把握好分寸
領導者在作出重大決策時,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隻有這樣才能把握好分寸。切不可頭腦一熱,就魯莽地作出決策,然後又命令下屬們去執行。等到發現決策失誤時,再收回已經來不及了。
3.參考以往的經驗
隻要你願意,以往的成功或失敗皆可作為知識與智慧的源頭。成功,讓你知道自己有哪些天賦、才華及專長;失敗,提醒你曾經做過的錯誤行動,以及你的做法容易在何處出現紕漏。如果你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那麼可能會一錯再錯。因此,成功的領導者在決策之前,總要結合過去的經驗,慎重地思考。
4.積極傾聽別人的意見
不管你過去的經驗多麼豐富,仍然無法預知現今一切的狀況,因此,成功的領導者會從許多來源搜集資訊。他們接受下屬的建議,走到基層的群體中去,聽取他們的感受與看法,他們也與其他團體的領導者們進行交流,以吸取不同的意見。接著,他們再對不同的意見進行梳理,然後作出自己的決策來。此外,領導者也不能隻聽一兩個人的見解,因為人的知識麵有其局限性,即使是平時見多識廣的人,有時也難免考慮不周。此時,你應該靜下心來,放下架子,虛心地多向一些人請教,以便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5.要合乎公理與事理
在決定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考慮該事情是否合乎公理:決定之事如果涉及麵廣,即使自以為正確,當社會公眾的認同程度尚有較大差距時,就不可急於求成。如果經多方求證,認為所辦之事確實是正確的,則應啟發和引導下屬或社會公眾,使之了解並進而支持該事。當擬辦之事本身有較大弊端時,不可自欺欺人而有違民意。如果一意孤行,難免以失敗而告終。其次要看是否合乎事理:一事當前,要深思熟慮。比如,有人要在赤道附近的國家開辦羽絨服公司,或在山城重慶經銷自行車,或在某民族聚居地經銷禁忌物品,其經營的結果自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興盛、衰落和消亡的過程,故做事不可違背這一規律。應該避免的三個決策誤區如下。
誤區之一:籌劃過遠
丘吉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寫道:“我從來不對一次戰役以後的事情做打算,那以後的事,就像有一堵磚牆擋著,無法看得更遠。”所有重要的活動必須有計劃和主題,隻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內花費一定的力氣來為未來做準備。經驗表明,預測通常是一種虛構,打算總不能如期實現。把握分寸的技巧之一,是清楚地辨別短期和長期計劃之間的關係。有兩種典型的平行和相反的錯誤:犧牲前景美好的短期計劃,去追求永遠不會達到或者會被無限期拖延下去的前景茫然的長期行為;或者使這種長期打算被無數的一係列永遠不會成為一個連貫的長期策略的短期行為所吞噬,為了小目標破壞大目標。決策者如果從一開始就想得很長遠,極易使目標變得模糊,決策就會失去牢固的基礎與說服力。所以,任何的決策都要從眼下著手,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走下去,自然就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誤區之二:極端完美主義
有些決策是需要領導者與下屬們進行商議的,而集體商議在導致膽怯和延誤時機的同時,又經常會導致極端完美主義的出現,這實際上會窒息任何嚐試性的行動。假如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事事要求隻許成功,不許失敗,那麼你就變得畏首畏尾,在本該作出決策的時候,卻遲遲下不了手,這樣隻能讓你錯失良機。
誤區之三:為決定而決定
當一個決定應該被推遲或者不應該作出時,特別是不斷變化的形勢可能會展現出一些新情況要求作出不同的決定的時候,應該推遲決定或幹脆不做決定,不可以倉促地對事情作出決定。如果,在做決定時表現得過於急切,就會在不成熟的形勢急轉發展中變得手足無措,從而遭到失敗的打擊。不要隻顧低頭拉車,忘記抬頭看路。站住,想想再走。在進行決策時,有以下幾種決策方法供參考:
(1)兩害取輕法。比如一司機在駕駛汽車快速下山時發現刹車失靈,此時一邊是深淵,一邊是石壁,為了使汽車能停下來,隻有將汽車朝石壁撞過去,這樣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2)兩利取大法。比如獵人麵前有一兔一鹿,在朝著不同的方向急速逃跑,此時獵人若想兔鹿齊獲是不可能的。明智的人應兩利相比取其大,要迅速張弓射鹿,以免機會稍縱即逝,弄得兔鹿盡失。
(3)舍小保大法。比如有的人手被劇毒之蛇咬傷,毒氣急劇上攻,在無法止住上攻之勢時,隻有斷臂保命,這是舍小保大,舍局部保全局。
(4)破釜沉舟法。比如一個樵夫遇到一隻惡狼擋道,惡狼凶相畢露,伺機襲人,人狼已經勢不兩立,此時不可再心存僥幸,應破釜沉舟,勇斃惡狼,保得自己的平安。
成竹在胸,把握前進的大方向
當我們嘴上叨念著“沒有目標便不可能成功,就如沒有空氣,人就不能存活一樣”時,大多數人並沒有真的把這句話放在心上,認為這不過是一種理想的模式,用於教育他人尚可,真的用在自己身上很不實際。首先,沒人能知道為自己定的這個目標是否合適。如果定下了一個不是很適合自己的目標,再拚著老命去一心一意地追尋,豈不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情感與精力?其次是周圍世界變化得越來越快。當初定的目標也許是行得通的,過上幾年,甚至僅僅是幾個月便極有可能成了謬誤,而必須加以修正。過上幾年或是幾個月,情況又變了,又需要加以修正。這樣修正來修正去,早已背離了當初的目標。而既然目標早晚要形同虛設,何必當初煞有介事?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因此,精明的領導都不為自己製定長遠目標,即使有時定了,也是定給別人看的,在自己這裏,根本不拿它當回事。另一種領導知道製定明確目標的重要性,他們對那些走一步算一步,今天這兒撈一筆,明天那兒弄點錢,衣食無憂便吃喝玩樂的領導們深有反感,認為那是領導中的敗類,是沒出息的人。他們在做公司之前就有著強烈的創富欲望,並根據這個欲望製訂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還有遠期、中期、近期的詳細計劃。比如:第一年開拓市場,學習經驗,不求盈利;第二年小有收獲;第三年全方位走向正軌;8~10年內成為業界老大;15年內將觸角伸向不同領域,四麵開花,多方結果……
這些頭腦不靈活的領導者,認準了一個目標,便一個心眼地執著下去,目不斜視,埋首於自己的設想,依據目標製訂不同的策略不斷進取,不斷發展。然而,幾年之後,結果大不一樣。開始便沒有目標的領導依然如豺狗尋食一樣,逮住肥肉便過上三五個月的好日子,逮不著就忍饑挨餓地四處尋遊。不斷改變計劃的領導,忽左忽右地順風使舵,最終發現自己又回到了起點,也過上了走一步看一步、過一天算一天的當初自己所不恥的生活。那些傻乎乎地執著於一個方向不變的領導卻小有成就,而且正在埋首向前努力著。這又是怎麼回事?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訂立明確的目標,是一切成功的基礎。目標會導引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決定了你的走向與成就。某人能夠從周薪25美元的工作,迅速升至經理的職位,不久後又升任公司的董事長做了大老板,是因為他有目標並隨時鞭策自己的緣故。世界上大多數人一生處於忙於求生的生存狀態,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想去過富裕的生活,也不是說他們沒為此努力過,而是他們幾乎百分之百沒有真正定下長遠的、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一位對百歲以上的老人的共同特點做過大量研究的醫生對大家說,研究前他以為影響壽命的是食物、運動、節製煙酒以及其他會影響健康的東西。然而,令他驚訝的是,這些壽星在飲食和運動方麵沒有什麼共同特點。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待未來的態度——他們都有人生目標。製定人生目標未必能使人活到100歲,但必定增加成功的機會。對於經營企業來說,也是一樣。倘若沒有目標,肯定會一事無成。一個心中有目標的普通職員,也會成為一個大老板;而一個心中沒有目標的人,隻能是個平凡的職員。真正精明的領導者成竹在胸,這使他能夠有能力把握現在。而大的目標是由一連串小任務和小步驟組成的,當他集中精力於當前手上工作時,心中明白自己現在的種種努力都是為實現將來的目標鋪路,勁頭也會很足。目標在胸,會使人在失意與得意時都能把握住大方向,而不斷地檢討自己。就如同一個立誌向東的人,即使他的行程中出現多種幹擾,他也不可能向南或北,更不可能掉頭西退。而如果預先沒有這個目標,去哪個方向全行,便會在東方出現誘惑時向東走,西方出現誘惑時向西走,南方出現誘惑時又一頭奔向了南邊。這樣前進、倒退,最終將全部精力耗費在無謂的旅途中。目標在胸,使領導者更能把握企業的大方向,更易事業成功。就是因為這些人始終在奔著一個目標前進,即使他的精力有限,財力和資質都不是很足,也會比那些忽而東,忽而西的人走得更遠些。那些認為目標形同虛設的所謂精明人,實際上是錯誤地理解了設立與實現目標的過程。真正定目標的人,會仔細權衡自己設立的目標,直到認為它合適可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必要的修正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絕不意味著可忽東忽西。真正精明的領導者,是不會在做事之前沒有計劃的,也不會不斷更改目標,讓其等同虛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