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 章 李家村(1 / 1)

李家村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祥雲縣家喻戶曉的富裕村,家家戶戶都有磚瓦房。村裏的秀才童生根本不是什麼稀罕物種,關鍵是人家多嘛!

每次的科舉考試,一過就是十幾個童生,秀才也能有個五六七八個。東西多了就不稀奇了。

縣城和其他州府的店鋪,很多掌櫃和賬房都是秀才。一年的工資能有五十到一百多兩之間。

羅翠花的兒子和羅家的孩子也都來李家村學堂讀書。

李建平已經是李家村的族長和村長。村裏的大小事都由他一手抓。

李建平聽取了李建樂的建議,對學堂中的學生要求學三年的三百千。(除了《三字經》,還有《百家姓》和《千字文》這兩本讀物。這三本書合稱為“三百千”。),然後根據個人情況 ,喜文者繼續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喜歡武者則側重練武,然後去北疆入伍。文不成武不就者,可以從商,自己當小老板。可以從後山作坊批發方便麵去其他縣城售賣,可以自己開店賣麵,開燒烤店,開麵包店……

年底,從十月起,李新後山的豬場天天殺豬熏臘肉,李家村男女老少都會兩道名菜,一個是豬血湯,另一個是毛血旺。

天寒地凍的時候,來上一碗熱乎乎,麻辣鮮香的毛血旺,渾身都舒坦了。

於是,鎮上,縣城的攤上,都是李家村過來擺攤的,更有人長期與屠夫合作,經營起小食店。

在當時,豬血很便宜,大多是用來當舔頭送給顧客。所以豬血湯和毛血旺成本價,五文錢就能吃上滿滿一大碗。貧窮的百姓很是喜歡,好吃又實惠。

村民們讀過書,眼界開闊了,甚至有人組建商隊,到各個產地購買土特產,到別處售賣,賺取差價,有的還跑去北疆購買棉花。

李家村的村民,每個人都很忙,小孩子忙著讀書,大人忙著掙錢。掙錢的方法很多,村民可以在作坊裏上工,老農民 可以開荒多種地瓜,婦人可以多養些雞鴨豬。

李新家是收地瓜的,用來洗地瓜粉。

雞鴨豬也能賣,李建平在縣城的店鋪需求量很大,烤雞店烤鴨店燒烤店都需要大量的肉類。

年輕人大都去了縣城的店鋪,幹淨,輕鬆,工資又高。一個個大姑娘小夥子穿著統一的服飾,大方有禮貌地招待客人。

李建平把每個家庭都了解一下,基本上每家都有活計,最低每年都能掙到幾十兩銀子,這在那個時候是頂頂好的。

李新的妹妹李秀梅承包了養豬場,一年有上百兩的分紅。李小燕招了一個上門女婿,老實本分,就在養豬場幫忙。李小禾在縣城烤鴨店當掌櫃。

荷花嬸子一家都搬到縣城的美食步行街那邊,良木叔在縣城買了一個小四合院,他主要負責整條步行街的衛生和安保,他手底下有十幾個小乞丐。包吃包住,還教他們識字數數。

小山喜歡練武,早在幾年前就去了北疆,跟在李建安的隊伍裏。

妞妞在火鍋店當賬房。這小丫頭嘴皮子厲害,算賬也很厲害。

李新雖然是侯爺,行事依然低調,他天天在後山和山上巡查,把地裏的活和山上的茶園管理得很好。

羅翠蘭是當家主母,家裏的事情和賬目管理得井井有條。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有三大方麵,一個是方便麵,一個是地瓜粉,另一個是養豬場和熏臘肉。一年下來,三五千兩是不成問題的。

小五李建春讀書天賦很好,李新就盡可能培養。並把他送到縣城最好的學堂。

族長爺爺和村長爺爺幾個族老徹底退休,天天在村裏逛噠,在祠堂裏煮茶,跟其他村的村長吹噓,京城如何如何繁華,入眼處的高樓一排排……

族長和村長爺爺的幾個兒子都在李建平的店裏上工送貨,寶峰叔兄弟在作坊裏當管事。

老周氏死在一個冰天雪地的冬天,沒人知曉。當李老八一整天都沒見到過老婆子出來吃飯,進屋子一看,人都已經僵硬了。

李新終究過不去心裏的那道坎,買了一副好棺木,讓李榮華富貴兩兄弟收殮了。

人死如燈滅,過去的恩恩怨怨隨風飄散。以前是有多麼恨啊!現在想想,不過是自己不爭氣,如果在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一開始就反抗,別人又如何會得寸進尺呢?

星雲大師出生於戰火彌漫的年代,一生走過無數次生死邊緣。對於生死,大師認為“人生本來就一直在因緣果報裏流轉,也在死亡邊緣接受考驗。有信心的人,無論生死危亡,一切盡付笑談之中。實在說,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就等於人晚上睡覺,白天起床,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