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科研體係(2 / 2)

地方經濟出現的一些變化,實際上說明了這麼多年堅持的全民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帶動的是整個生產力的提升。所以新民研究院的研究體係也不能夠在固步自封了。

張若茗帶著新民科學基金的人到了賽裏木。

“我們現在有幾個計劃,最大的是太空工廠的計劃。其次是核計劃,基因計劃,計算機信息技術,航母計劃,衛星計劃。政府支持的有物種調查,資源調查,高速軌道運輸和調度信息技術。再有就是一些邊緣和基礎科學。”

“我希望你們要認識到一點,那就是我們已經培養了幾十年的學生,他們分赴各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新民體係內。而且大學已經分布全國。就連最基層的年輕家庭都有了很不錯的研究能力和生產能力。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如果你們不懂得運用,就是極大的浪費。新民科學研究體係應該放開,要建立基於全國的一級一級的研究體係。把你們的科研計劃全部分解掉,從材料研究到工藝製造,從資源調查到理論研究。從中央研究院到省研究院,從省研究院到各大學,到下麵的各生產加工係統。一層一層分解。打個比方,你們需要更加小,更加堅固,更加精密的螺絲,我想各加工廠至少能夠為你們提供幾百種類型,幾百種研究方向。你們在中間優中選優,一方麵能夠挑選人才,另一方麵也能解決問題。節約你們的研究時間。同時減少新民研究院的負擔。新民研究院也能夠用更加優秀的人才來研究未來方向性的問題。”

張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張若茗幾個人都沉默了。因為這些人幾乎都是新民研究體係內的人,說完全沒有私心也是不現實。

“你們不要有什麼私心,如果你們真為國家著想,為民族著想,為了科學和你們的事業著想。這是最好的辦法。而且反散在各地都是新民大學的學生和他們教出來的學生。你們怎麼還有門戶之見?你們把別人當外人,別人也會把你們當外人。這就是潛在的分裂。你們教出來的學生,分散在各地,就因為你們的私心,就讓他們一輩子得不到發展?特別是他們中很可能有為數不少的天才。新民研究院這幾年越來越龐大,但是還是研究速度跟不上要求,利用一個大學的智慧,又怎麼能夠比得上全國的智慧?”

“我們也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隻是沒有想到這一點而已,私心也有一點。”

蔡無忌坦然接受了批評。

“知道就好,回去後安排成立中央研究院,並籌建各省各大學的研究院。把原有的大學研究體係納入到中央研究院的體係上來。讓學校和院所與加工企業聯合起來,對各子項目進行研究。新民研究院的一些研究骨幹和院所,應該適當分流。中央研究院研究核心理論以及彙總總結,安排研究任務等等。”

張若茗皺著眉頭說:“怎麼能夠做到保密問題?”

“任何一項技術都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子項目組合起來的。下麵的研究院隻知道子項目要做什麼,但是不知道核心。一個材料一種工藝,應用非常廣泛,大的可以用到飛船,小的可以用到自行車。所以基礎的東西你不用擔心。隻要保證核心的機密不透露就行了。比如超導、激光、納米技術、電腦、核能研究等等,這個你們比我們懂。”

張若茗一笑,沒再說話。

張春說:“建立這套科學研究體係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人才選拔體係。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出了成績,就要給與肯定。就要給他們更加好的條件,出更加好的成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