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被蘇聯怒斥為虛假的中立,因為雖然美軍沒有直接參戰,但是卻派出了參謀和指揮人員,為日軍提供了坦克和戰機。日軍其實是在用美國的武器裝備打仗。
中國,正在重組中央政府,還沒有宣布對外政策。邊境除了小規模的衝突以外,基本上保持了中立的態勢。但是就是這個中立讓日美和蘇聯抓狂。中國拿走了從天山到薩彥嶺到興安山到外興安嶺幾乎所有的戰略要地,把整個遠東拉成一條細長的區域,在任何時候,蘇聯和日本都需要漫長的補給線來給軍隊以及老百姓提供給養。僅是軍隊就十分困難,而穩定戰線,光憑軍隊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必須要老百姓進行配合。可是遠東和西伯利亞都是寒冷地廣人稀的地方。勒拿河,蘇軍守不住,因為日本在這裏人口達到了近四千萬人。可是進入了中西伯利亞高原的河流湖澤地域,日本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無—錯—
戰爭,打的是後勤。朱可夫在突圍後,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特點。把日軍活生生地拖在了荒原之上。
不過蘇聯不得不再次向中國求援,他們有足夠的武器裝備,但是缺乏糧食和禦寒的物品。
戰爭打到現在,斯大林也知道,遠東戰場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可怕。真正要命的還是歐洲,蘇聯和芬蘭邊界距離列寧格勒隻有幾十公裏。蘇聯曾經和芬蘭協商聯合抵抗德國,並希望芬蘭將列寧格勒外圍領土和蘇聯北方領土交換。以達到保護列寧格勒的目的,但沒有實質性結果。
蘇聯和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就要求芬蘭將邊界從列寧格勒後退25千米。並租借漢科半島30年,以建設海軍基地,作為交換,蘇聯割讓兩倍的卡累利阿領土給芬蘭。
然而,漢科半島不僅是蘇聯防禦德國的屏障,也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失去了漢科半島。獲得再多的土地都是沒用的。這就比如薩彥嶺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一樣。芬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放棄。
蘇聯也是同樣如此,所以斯大林忍著東西兩線開戰的痛苦還是發動了對芬蘭的作戰。歐洲才是蘇聯的人口,工農業的核心。失去了了勒拿河。蘇聯還有葉尼塞河與鄂畢河。要問蘇聯真正的心理底線,應該是烏拉爾山。
東方,隻有烏拉爾山受到威脅,蘇聯才會拚死一搏。
可是日美能夠威脅到烏拉爾山嗎?斯大林開始的時候非常擔心。但是真的仗打開了。斯大林反而放心了。事實已經證明,對蘇聯有威脅的是德國和中國。日本還不具備這個實力。就算有美國的支持也不行。
蘇軍從最初的慌亂之後變得有條不紊,朱可夫展現了他出色的才華,他不再節節抵抗,而是利用蘇聯軍事裝備的優勢,守住外貝加爾鐵路,集中大兵團突擊。放棄了中西比利亞,從通古斯高原出發。殺向勒拿河日軍的後勤基地。
戰場非常混亂,但是總體上隻要蘇聯的運輸線不受到威脅。挽回敗局,蘇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於此相反,日軍占領遠東事件太短,修不了那麼多道路。特別是鐵路。美國支持的裝備經過漫長的運輸線,到達西比利亞,消耗巨大。最重要的是,就算日軍對抵抗寒冷比較有經驗,戰亂時期,各種物資是首先供應軍事,日本人已經出現了凍死和餓死的情況。
這不可避免地是人口向條件比較好的中國流動。
跑到中國的不僅有日本人,還有雅庫特人,俄羅斯人。整個遠東在悄悄地失血。
而此時何應欽率領第四集團軍也開始北上。南方沿海,交給了海軍。
南方沿海還剩下一億人,大約一半在往內地擴散,這解決了漢民族比例有所降低的問題,同時沿海的產業也在進行調整。數十萬艦船退出了大陸,浩浩蕩蕩前往馬來,也就是南洋。一些工業,加工業,手工業也在退出。不願意走的人也沒有了來自美國和法國,英國荷蘭的訂單。武漢政府的產業政策決然不同。所有的產業幾乎都是為了滿足國內需求。連對外出口的加工廠也不再追加產量。這讓小洛克菲勒高興的同時,也在擔憂。因為他們正在失去與中國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