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經驗不要坐在父母的肩頭摘蘋果(1 / 3)

我們所說的坐在父母的肩頭摘蘋果和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不一樣的。我們提倡年輕人站在巨人的肩榜上,通過借力,成就自己,但不主張年輕人坐在父母的肩頭上成為他們的負擔,因為依賴父母摘下來的“蘋果”是索然無味的。

堅決不做“啃老族”

“繈褓青年”應該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其做讓父母養活的“啃老族”,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有能力養活父母的“養老族”。

“啃老族”已經不是一個新鮮名詞了,博得了整個社會的關注,也已經引起過很多網友的討論和探索。“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曾有一謎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這幫啃老族的生活狀態,說的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而謎底就是啃老族。

據有關專家統計,在城市裏,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

小周是2005年畢業的,他畢業的時候,當過一段時間啃老族。因為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願意工作,嫌工作壓力大,就辭職了。在家裏當起了啃老族,啃他老爸和老媽的那點工資。其實,小周的家境並不好,但是,小周覺得自己還沒長大,不願意一畢業就離開那個給他無私支援的家。

雖然小周的爸爸媽媽認為,這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是剛開始閑著在家那段時間,小周的心理壓力很大。因為外人看來,畢業了有工作不工作,還去啃老爸老媽的那點工資,實在是不像話。小周也試圖出去找工作,但他要求月薪必須在4000元以上,低於這個工資他都不願意幹。但是他找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用人單位開出的工資都沒有他期望的高,於是,他幹脆放棄了找工作,心安理得地當起了啃老族。

當了四年的啃老族,小周的爸爸媽媽也覺得經濟壓力太大,就勸小周去找工作。小周卻似乎已經習慣了啃老的日子,常常以金融危機影響,工作不好找為借口,繼續心安理得地依靠父母生活。

養兒防老,是我國的傳統家庭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一種投資,到達一定階段後就可以收到回報。但隨著就業壓力增大,以及獨生子女逐漸成年,啃老族的隊伍在擴大。啃老族們是否意識到,給父母造成了極大經濟壓力的同時,長期的失業,將離社會就業群體越來越遠。隻怕等到父母有心無力,啃老族不得不麵對現實之時,悔之已晚。

劉洋大學畢業後,接連找了幾份工作,都是沒有幹多長時間就辭職不幹了。他不是嫌工作太累,就是嫌上班的地方離家太遠,並且因為他脾氣比較暴躁,在單位裏人際關係也不好。後來,他索性再也不找工作了,整天除了待在家裏上網、睡覺,就是與朋友一起抽煙、喝酒、泡吧,每月開銷2000多元,還嫌不夠花。家裏人勸他出去找工作,可他有自己的理由:“那些工作要麼是體力活,要麼就經常加班,很累,而且工資又不高,有什麼好幹的。”

劉洋的爸爸也拿他沒辦法,催得急了,劉陽還振振有詞:“這樣的情況又不止我一個。工作我遲早會找的,你們又不是沒錢,幹嗎老催著我去工作啊?”總之,他對爸爸媽媽勸他找工作是相當反感。

啃老族的前景是不容樂觀的。且不說家庭條件不好的,即使所啃的父母條件很好,工資很高,短時期內不在乎多養他們幾年,但是父母供他們上學,他們是應該回報父母的。而不應該每日無所事事地坐吃山空。而且有的還最開始是一個人啃老,後來戀愛結婚了,變成了兩個人啃老,等有了孩子就一家三口啃老。這樣一來老人怎麼能受得了呢?

所以,作為啃老族的年輕人,應該認清自己的狀態,多為父母著想,為自己未來的生活好好打算一下,務實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逐步脫離啃老族,開始嶄新的生活。

扔掉父母嗬護的“拐杖”

一部分年輕人總是存在極深的依靠心理,依靠拐杖走路。隻有扔掉拐杖自己走路,才能在沒有拐杖後擁有獨自行走的能力。

在我們呱呱墜地的時候,我們的手中已經握住了一根無形的“拐杖”,那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永久關愛和牽掛。當我們在這份愛的嗬護下,一點一點長大,並成家立業之時,我們也應該把這一根愛的拐杖返還給父母。讓我們的父母也能夠在愛的攙扶下,走過一段溫暖、甜美的晚年生活。

父母的年紀大了,他們不僅身體上需要有人來攙扶,內心也更需要有個依靠。當我們發現他們已不如從前那樣靈便時,我們應該及時伸出自己堅實的臂膀給他們一份真實的依靠,而不是繼續依靠年邁的他們。

如今的很多年輕人是獨生子女,是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的。他們從小長到大隻知道把書讀好,其他一切多由父母代勞。很多人上了大學依然丟不掉父母嗬護的拐杖,少了這根拐杖就步履艱難。報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學生想吃媽媽包的餛飩,為了滿足愛子的願望,媽媽不辭辛苦千裏奔波,乘飛機將親手包的餛飩送到校園。這看似天方夜譚卻是真實的故事。如果一個大學生連起碼的生活起居的自我管理能力都不具備,更不要指望他有所成就。

扔掉父母嗬護的拐杖,盡快使自己從“搖籃”中的“嬰兒”鍛煉成自立自強的社會人,這是年輕人必須完成的角色轉換。實現這種轉變,需要年輕人艱難磨礪,也需要天下父母淡化“保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