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的年輕人大都懷著躍躍欲試的熱情,迫切地希望表現自己,於是經常輕率地發表見解,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這很容易給人留下誇誇其談的印象,從而引起他人的反感。與其話多惹人厭,不如踏實做事贏好感。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用行動去證明自己。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沒有人會喜歡說得漂亮,做得不怎麼樣的人。隻說不做,對別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是不會受他人歡迎的。
人際交往中,常常會遇見一些能說會道的年輕人,初次接觸給人的印象很好,覺得他很會說話,很能打動人心;特別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很能把握分寸,做到滴水不漏,很受我們歡迎。可是,接觸的時間長了,就會發現這些人有相當一部分隻是嘴上的功夫,能說不能幹,或隻說不幹,不由得使人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
學建築設計的小童和班裏的3個同學去建築設計院實習。剛開始上班,領導就把一個設計方案給他們看,想聽聽他們的想法。小童和他的同學倒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曆數中外古今著名建築,與之相比較提出很多建議。領導最後讓他們修改一下原方案,大家信心十足地接了下來。不料實踐中才知道,自己那些建議根本實現不了,最後隻好灰頭土臉地把設計方案原封不動交了上去。
年輕人容易將事情看得簡單而理想化,以至於碰了壁還莫名其妙。擁有激情是好的,隻是在說話之前要先想想,如果有50%的把握,那就說,剩下的50%用你的激情與努力去實踐。
有人說,誰擁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誰就等於擁有了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我覺得不全是。俗話說得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能說不能幹或隻說不幹的人,時間長了就會被人識破。他隻能取利於一時,不可能取利於長期。
提起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盛名,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來形容絕不為過。而“少說多做”是洛克菲勒家的傳統,美國金融之父大衛·洛克菲勒更是這方麵的經典人物。
大衛·洛克菲勒大學畢業後,被父親推薦到加拿大總理麥肯齊·金那兒開眼界,學習從政的經驗。
臨行前,父親叮囑他說:“麥肯齊·金先生是位能幹的人,而且作為長輩他有豐富的經驗,你去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少說多聽,孩子這對你會有好處的。”
大衛將父親的教誨牢記於心,並轉化為實際行動,這種處事技巧幫了他的大忙,使他在人生及商業中得到了很大實惠。
大衛做上大通銀行的董事長之後,毀譽參半。麵對謠言,大衛似乎總能泰然處之。一次兒子責怪他為什麼對誹謗裝聾作啞,大衛哈哈大笑說:“如果那些製造謠言的人知道你已經氣成這副樣子,那他們就會得意死了,明天他會編出十倍的謠言來。你隻要不理睬他們就是了。”
對流言蜚語采取不理睬、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未嚐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好方法。選擇這種方法和他所信奉的“少說多做”有著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
大衛·洛克菲勒將秉承的家教融入了他的商業經營精神。按時間表做事,時時把握著命運的主動權,從最底層的、簡單的事做起,善於發現劣勢和優勢,製定目標,拿出方案,保持著敏銳的嗅覺。
現在的大學生往往容易給人一種不太主動的感覺,原因可能是大家都知道初入職場要“少說話,多做事”,所以不會主動地去向別人申請事情做。其實,職場的機會是很多的,關鍵看你會不會把握。在無事可做的時候,建議你向身邊的同事問一句:“有什麼要幫忙的嗎?”可別小看了這句話,它會讓別人注意到你,並且在心裏很快地認同你。
另外,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應該克服在大學生活時的慵懶鬆散現象,要向同事或者領導展示自己的青春與朝氣。許多“新兵”都說不知道幹什麼才能體現朝氣和活力,不知從何處入手。其實,你隻要做個有心人,從最基本的打掃衛生、整理文件、接聽電話做起,為領導或者其他同事做些輔助性工作,比方說打印材料、填寫一些簡單表格等。此外,別人都推脫不幹的事,自己要主動接過來做,這樣就能容易融入同事圈中,得到領導或者同事的賞識。
閑談莫論人非。
在背後議論他人,尤其是上司,是職場的一大忌。因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謠言總會不脛而走,如果謠言傳到上司的耳朵裏,你的職位就難保了。
凡事都要有分寸,說話要有分寸,談論事情要分場合,議論他人要看對象。一次無心的議論也許會變成他人的成事跳板,對自己無疑是一大壞處。因此說話辦事應量力而行。
許多年輕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在閑暇的時候喜歡議論他人,但是千萬要記住,議論也要分場合和對象。在午休時,或是在閑暇的時候與同事聊天,不注意說了關於上司和公司的壞話,說不定就會被誰聽了去。結果傳到了上司的耳中,上司對你的態度就會有很大的轉變。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從口出”。所以,和同事一起不能議論上司,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同事之間的相處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全部交心,即使是關係非常要好的同事,相互發一些有關上司的牢騷,也是不明智的行為。同事之間應該是相互勉勵、相互促進的關係。但關係非常好的幾個同事聚在一起喝酒,談論的話題總是有關公司和上司的,總愛發表一下對公司或上司的意見或不滿。
在某廣告公司供職的聶暢宇近日因為傳了一段關於上司的八卦,而麻煩不斷。聶暢宇對一個辦公室的同事抱怨說:“兩個星期前,我和其他部門的一位很好的同事說了一段咱們部門經理的八卦,結果這周部門經理就開始不斷給我穿小鞋。這不,公司一年一度的旅遊,我被安排到了和新人一組,很明顯——旅遊線路和沿途吃住都要差許多。”更讓聶暢宇擔心的是,隻要經理懷恨在心,接下來不知道還會有什麼壞事在等著他呢。
企業是社會的縮影,你身在其中,難免遭遇各路八卦。但是,傳播八卦,尤其是領導的八卦是非常危險的。連比爾·蓋茨都曾告誡他的員工“不要在背後議論領導”。
對同事傳了一條領導的八卦,或許你可以完全相信好朋友不會直接向領導打小報告,但好友的好友呢?誰又能保證繞個彎最終不會傳到當事人的耳中?所以傳播八卦好比在進行高風險投資,你在獲取一吐為快的快感和聽眾仰慕的同時,也要考慮會不會因此把成本都虧進去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很敏感的。特別是在辦公室這種場合,幾個人在一起就閑聊起來。有時說到某個人時,還會說出一大串的壞話。在這種時候,很多把持不住的人,也會跟著附和說起某人的壞話來,其結果可想而知,這種壞話不久便添油加醋傳到他的耳朵裏,別人不僅對你有了看法,還有可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你的壞話或打擊報複你。
某公司企劃科全某升為科長,同一間辦公室坐了幾年的同事忽然升遷了高位,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刺激與震動。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競爭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總讓人有那麼一點兒酸酸的感覺。全某的幾個同事背後嘀咕開了:“哼!他有什麼本事,憑什麼升他的官?”一百個不服氣與嫉妒就都脫口而出了,於是你一句我一句,把全某數落得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