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朝現在也會曬鹽,不過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非常不成熟,大部分還是用海水煮鹽。

王宇為什麼急著拿下臨海的幾個縣?

一是為了開辟出海口,二就是為了曬鹽。

畢竟現在的科技還比較落後,開采井鹽費工費力,和曬鹽相比,成本要高得多。

曬鹽就不同了,大海這麼大,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在多曬一石海鹽,就能多給子孫節省一石井鹽。

井鹽是自己家的,海鹽是公共的,傻瓜也知道該怎麼幹。

別說曬鹽成本低,就算和開采井鹽的成本一樣,王宇也會重點發展曬鹽。

必須未雨綢繆,堅持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絕對不能涸澤而漁!

王宇不但是這麼做的,對手下將士也是這麼教的。

“記住,以後就算壯大了,也不要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折騰,這個世界很大,你們一定要走出去,開疆拓土,做一個誌在四方的真正男兒……”

之所以王宇費力給手下灌輸這種思想,就是為了避免內耗。

說句不好聽的,華夏民族始終都沒能走出內耗的怪圈。

王朝興替,折騰來折騰去,都是在自己家裏折騰,精力和資源都浪費在內耗上,要是用來擴張,華夏疆土早不知道大成啥樣了!

“是,二哥,我們記住了!”

盡管還不明白王宇說的世界很大,到底有多大,但一眾小子還是牢牢記住了王宇地教導。

王宇一開始隻招募十幾歲的少年,就是為了給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

半大小子,最好忽悠……咳咳,正是三觀成型的時候,最容易接受新事物,這時候教給他們的東西,他們能牢記一生!

如果是一幫老油子就不行了,你說你的,他做他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說事倍功半都是好的!

曬鹽聽起來似乎很容易,其實沒那麼簡單,不是直接把海水曬幹就行的。

需要從高到低,修建出蒸發池和結晶池。

利用潮汐作用,把海水封在地勢比較高的蒸發池。

通過風吹日曬,蒸發海水中的水分。

水分蒸發到一定程度,就讓濃稠的海水流入地勢比較低的結晶池,繼續晾曬。

等食鹽的濃度飽和,就會慢慢吸出食鹽結晶。

結晶吸出的差不多了,就把剩下的液體放掉,留下來的結晶就是所謂的粗鹽。

海水中不光含有食鹽,還有很多雜質。

曬鹽的原理,就是利用海水食鹽含量高,飽和度不同,首先把食鹽結晶出來,然後把含有其它雜質的苦鹵排掉。

固然,排掉曬鹽後剩下的苦鹵,是一種浪費行為。

可惜,紅巾軍現在的科技還沒有那麼黑,做不到苦鹵的開發和利用,隻能先浪費掉。

……

王宇到的時候,鹽田已經弄好了。

第一批海水已經引進蒸發池,正在晾曬中。

鹽場的工人,一個個麵黃肌瘦,甚至形容枯槁,很多眼睛都是灰蒙蒙的,視力嚴重受損,這跟他們以前的工作有關係。

紅巾軍到來以前,他們大部分都是用海水煮鹽。

因為熬鹽的鹵水有毒,對身體有害,很多鹽場的工人都是疾病纏身。

不說個個短壽,能活過三四十的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