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情景在很多朝代上演, 不過也有些人的表現不同。他們隻是針對著投影裏麵的故事來講述自己的看法,並沒有想要冒險的衝動。

麵對這樣的行為, 家裏的人很不理解。在他們看來, 偶爾的時候也可以去嚐試。若是永遠什麼都不做,那麼就沒有改變的機會。

向上的階梯不是一直都會敞開,雖然期間可能存在危險性, 可在某種程度上它也能夠帶來好處。

不必拘泥於內心的猶豫與忐忑, 就像投影裏麵說過——

[南朝樓台:“猶豫就會敗北”,還是這句話。在明顯有規則存在的事情裏, 盡管可能會出現什麼麻煩, 但有時候按照規則做事也錯不了。不過, 商鞅移木賞金的辦法, 從側麵也能夠看出來當時製度的鬆散, 不相信國家的話。也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和之前遺留下來的事有關。當然, 百姓如果看到官方的話就聽,也有可能產生一定的麻煩。盲從所帶來的危害隻會讓這個人對事物無法清晰的認識。]

[毛呢呀:放在現在是這樣,但我們現在聊的是在古代, 這種官方下的命令, 百姓們卻隻是看熱鬧, 沒有人照著做, 真的能夠看出來這個國家必須改革, 否則照這麼下去, 國家混亂是必然的結果。官方沒有公信力, 質疑聲不斷,不僅形成信任危機,還會讓權威性削弱。甚至還會帶來社會穩

定風險, 比如容易讓人們情緒不滿, 發生社會矛盾。到最後便是影響聲譽,也損害了國家的形象。曆史上這種事情還是挺多的,就算是現在,有些地方也這樣。]

[鶴歸:是的,如果當時的秦國公信力十足,那麼商鞅將這移木賞金的事情擺出來,不用多說什麼,就會有人爭先搶後的去做,而不是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的時候,那些人還在猶豫、質疑著。直到後麵終於有人來做的時候,商鞅會高興成那樣,還大聲的表揚對方:“你是個好百姓,能夠聽從我的命令。”這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這就是國家的公信力?”各朝代的人們聽著這些話聯想到了自身以及所在的朝廷,陷入沉思。

在此之前,他們也不是不知道這種狀況,但沒有用合適的詞彙去概括它。

如今從投影中獲得,確實很符合。

若是朝廷沒有公信力,民間的那些百姓也都不會聽從命令。

造成動亂也會是遲早的事情。

猶如某些時期的發展,就是如此。全國上下陷入了混亂,民不聊生,朝廷被奸人所掌控,下達的命令隻會讓百姓奮起反抗。在這種時候,朝廷的公信力就已崩塌。或者說,在這之前,就有所痕跡顯露。隻是隨著時間都推移,徹底的顯化出來。

而公信力強的朝廷,根本就不需要強製推行,在下達之後,百姓們便自發性的去做了。這是對朝廷

的信任,也是對皇帝的信任。

是以,國家的公信力非常重要。商鞅的計策從某些角度來說也是如此,一旦有人按照命令去做,獲得獎勵,公信力或許不會瞬間恢複,卻也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達到想要的成果。

隻是這樣也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使用這樣計策的人不是朝廷的人,或者說不是皇帝的人,那麼造成的後果會更嚴重。而過往的曆史中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成功者有,失敗者亦有。

[喻喻:還是得掌控好才行,也幸虧商鞅和秦孝公是一條心,不對,是秦孝公信任商鞅,但凡秦孝公不信任商鞅,並且有人在他身邊說商鞅的壞話,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公信力也會消失。畢竟,身為君王聽信奸臣的話,傷害了獲得百姓信任的人,隻會叫百姓懷疑君主不會明辨是非。]

[盛夏梅子酒:雖然這麼說,但古代的時候,老百姓不滿意對上麵造成不了多少影響。這可能跟愚民政策還有點關係,說點不好聽的話,上麵的皇帝官員說點混淆視聽的話,將底下的人注意力轉移了,等你想起來的時候,那事已經過去久了。怕麻煩的人就會覺得大家都沒有說,他幹嘛說出來?吃力不討好,就會放棄。而想要討回公道的人旁人看著不理解,覺得你奇奇怪怪的,都是過去的事,又和你沒有什麼關係,簡直沒事找事。於是,事情發生是

發生了,可要說改變也沒什麼改變。百姓們也就再次被愚弄過去了,不過,當愚民政策施行過度的時候,就會反彈到當政者的身上。是人,忍耐力有限度的,當大家忍耐到極限的時候,爆發是必然的,社會動蕩也是必然的。]

話雖有道理,但各朝代的當政者是不愛聽的。尤其有些皇帝和官員,隨著這些話的出現後渾身散發出令人膽寒的氣息,他們想要禁止民間的那群百姓不要看這投影了,哪怕在這投影出現的時候就有禁止,可是得到的效果說好也不好說不好也好,總之是叫人怒氣衝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