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十二經納天幹地支與十二正經井榮俞原經合(1 / 2)

穴道一定在血管旁邊或在筋和筋之間、筋和肌之間、筋與骨中間。絕不會在骨上麵。不要看到一個骨頭,硬要戳進去。所以說,穴道一定在筋和骨之間。筋骨之間的穴道我們常碰到,像腳踝的地方,都是筋骨之間,不要直接紮在肌肉上麵,也不要紮在骨頭上麵,也不要紮在筋上麵。當你們穴道位置找到以後,就用摸的,就知道哪個是正確的,針下進去就對了。 這是我們基本上找穴,下針位置的取舍。

三、成人與幼兒的不同入穴方式

成人與幼兒有非常大的不同,成人要留針,幼兒不留針,幼兒我們有一個特別的名稱,我們叫單刺。

我們留針,留二十分鍾,留針之後會做補瀉,像中風的病人,留二十、三十、四十分鍾、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沒關係。像西醫針在那沒有打點滴、葡萄糖也沒關係。

起針的時候很重要,拔針的時候,若這病人是你媽媽。這個指頭放在那,慢慢的拔出來,出毛孔的時候,稍停一下,停個三四秒,再慢慢出來,這樣一滴血都沒有。這是我們出針的方式,因針頭很利,不能用挑勾出力的方式,會把血帶上來。這是起針的方式。不要一直用力拔出來。那小孩子用單刺。當小baby 發燒感冒,拉肚子下針效果很快,什麼叫單刺?針進去撚一撚就出來了,根本不留針。哪些穴道可以單刺,我們經絡學再講。

小孩子穴道治療很快,所以你不能讓小孩子留針二十分鍾。幼兒的定義以十四歲做為標準, 十四歲以下,單剌不留針,十四歲以上,就留針。下針時,叫病人采用臥姿。

針灸下針後有一種現象就是暈針。為什麼?因為中醫有一句話“藥不瞑眩疾弗繆”。這 句話,出自《後漢書》,所謂“藥不瞑眩疾弗繆”,就是說一種治療方式, 沒有產生瞑眩的話, 這個病不會好。

我們每次紮針,若病人產生暈針的現象,起完針,病人會感覺效果很好。可是有一種暈針的現象,是因為病人的姿勢不對。姿勢不對會產生的暈針,所以我們要病人采臥姿。讓他躺倒,紮針最好不要讓他站著紮,或坐著紮,都容易暈針,躺著紮最好。

姿勢不良,產生的暈針怎麼處理?就是剛才的急救方式, 先下人中,會很痛。暈針叫病人不要怕,先叫病人躺平。將胸腔的扣子打開。空氣流通就會醒過來。暈針不會死的,到現在還沒有因暈針而死的。如果你是很性急的人,不醒就十宣放血,腳趾頭再放血,回家叫病人怎麼走回去,太過也不好。

四、現代常用的針號概念

現在我們常用的針,比如說3215 ,32是針號,數目字越大,越細,一號,二號,三號 四號,很粗就像螺絲刀一樣,32號已經很細了,15 是一寸半,號碼小,粗一點,有2815,平常多用 32。也會需要 28 號針。有時候開刀後傷口變得很硬,針紮不進去。或還有一些腳 腫在那,有瘀血塊,就用28號針紮進去。

一寸半的針用得最多,通常用在肌肉、四肢、身上都可以紮。手指頭旁呢?手再肥也不會像身體那麼厚,通常用一寸針來紮,剛才這針就是一寸針,你看這代號 3210 ,32 不變,粗細不變,尺寸變。像這比較長, 這是所謂 3230,32號三寸針用來透穴。有些地方會用到透穴,當場透就好了。

針灸做得好是立竿見影的。做得不好, 就沒有感覺, 但也不會壞事。除非你紮得太深了,古人才不去負你的責任呢。身上有非常多的穴道,都可以用透針,透的時候不但不傷筋, 不傷骨,不傷血脈,連一滴血都看不到,腳傷、腕骨痛,針一下去當場痛就去掉了。中醫如果以後發展起來,全世界醫療費用可減少非常多。還有放血針,現在放血片。古代的針呢,拿給你們看。

五、黃帝時代九針型式

這個九針圖,你們在《針灸大成》裏麵看到的九針,這是原圖,原樣、原寸,手工做的。毫針用得最多。

各種針的形狀,各有不同使用的方向。過去的老師傅的針呢,都是用棉布包拿下來,口水沾一下,隔著衣服,針就下去了。針彎掉了,丟在地上磨一磨。一樣就下去了。以前沒有不鏽鋼,不是金就是銀,金太軟銀太脆,都必須要做粗一點。我們現在用的針就不會斷了。隻有針身跟針柄接合處容易折斷,所以我們下針都會留一點針身在外麵,不會整隻插下去。若一段斷在裏麵, 兩指同時一下壓旁邊的肉, 針就出來了。有人說斷了針會跟著跑,那是胡說八道。我紮到現在,還沒斷針過,因為針是不鏽鋼的,過去發生的事情, 現在不一定會發生。

第三章 十二經納天幹地支與十二正經井榮俞原經合

一、十二經納天幹歌

現在介紹天幹歌及地支歌。

第一個呢,我們叫做十二經納天幹,在介紹十二經絡之前,諸位有些觀念要有: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髒,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歸入癸水。次序不重要,心包就是癸,三焦就是壬,甲是膽,乙是肝,把他編入七言絕句比較好背,丙是小腸。那我們為什麼要知道天幹,還有地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