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似李煜(1 / 3)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他是“千古詞帝”。

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繼位,對內大崇佛教,不恤政事,殺害名將林仁肇;對外奉承北宋,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製,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稱南唐後主。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違命侯,改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宋人王銍《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煜善為詩詞,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後人輯存,僅詩詞數十篇而已。

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可謂“神品”。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 相見歡》等,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淒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裏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留戀。故有人說:李煜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好的詩人。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早期經曆

李煜,原名李從嘉,字重光。之所以字重光,大概與其一目雙瞳有關。後以“日以煜之晝

7

李煜

,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載其“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於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長兄李弘冀為皇太子時,其為事實上的次子。李弘冀“為人猜忌嚴刻”,時為安定公的李煜懼怕李弘冀猜忌,不敢參與政事。在此期間,他曾給自己取號“鍾隱”、“鍾峰隱者”、“蓮峰居士”,表明自己的誌趣在於秀麗的山水之間,同時也表明自己無意與兄長爭位。

公元959年,李弘冀殺死其叔父李景遂(李璟即位初曾表示要位終及弟),七分病情三分“罪”,在景遂死後不到3個月即不滿三十歲暴卒。弘冀死後,李璟欲立李煜為太子,鍾謨說:“從嘉德輕誌懦,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從善果敢凝重,宜為嗣。”李璟怒,找了個借口把鍾謨貶為國子司業,流放到饒州,封李煜為吳王、尚書令、知政事,令其住在東宮。

登基為帝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遷都南昌,立李煜為太子監國,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25歲時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更名為李煜,尊母親鍾氏為聖尊後,立妃周氏為皇後(大周後),封諸弟為王;並派中書侍郎馮延魯入宋進貢,上表(《即位上宋太祖表》)陳述南唐變故。宋太祖回賜詔書,派人前往南唐吊祭、恭賀李煜襲位。九月,宋昭憲太後病逝,李煜遣戶部侍郎韓熙載、太府卿田霖入朝納貢。十二月,李煜設置龍翔軍,教練水軍。

奉宋正朔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泉州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病發身亡,其子留紹鎡襲稱留後,李煜降詔追贈留從效為太尉、靈州大都督;四月,泉州部將陳洪進以留紹鎡勾結吳越,解送其家族至金陵,推舉張漢思為清源留後。六月,李煜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貢北宋,宋太祖釋放南唐降卒千人。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顧彝入汴京進貢。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陳洪進廢張漢思,自稱留後,李煜就以陳洪進為節度使,以維持泉州對南唐的隸屬關係。七月,李煜奉詔入京麵見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請求罷除詔書的不名之禮(李煜繼位後,尊奉宋廷,故宋對南唐的詔書不直呼李煜的名諱),改為直呼姓名,未得許可。

乾德二年(964年),任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主持貢舉;又命徐鉉主持複試。三月,頒布鐵錢。九月,封長子李仲寓為清源公,次子李仲宣為宣城公。十月,仲宣卒,皇後(大周後)感傷而逝,李煜撰《昭惠周後誄》。十一月,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獻銀二萬兩、金銀龍鳳茶酒器數百件。

乾德三年(965年)九月,母親鍾氏去世;十月,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圖吊祭。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龔慎儀持詔書出使南漢,相約臣服宋朝,龔慎儀至南漢,被扣留。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值班光政殿,谘問國事,每至深夜。開寶元年(968年),境內大旱,宋太祖賜米麥十萬石。十一月,立周氏為皇後(小周後)。

降製示尊

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屯兵漢陽,李煜非常恐懼,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遣其弟鄭王李從善朝貢,上表奏請罷除詔書不直呼姓名的禮遇,太祖同意,但扣留李從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軍於荊南建造戰艦千艘,請求派人秘密焚燒北宋戰船,李煜懼怕惹禍,沒有批複。時國家形勢緊迫,李煜憂心似焚,每天與臣下設宴酣飲,憂愁悲歌不已。

開寶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貶損儀製:下“詔”改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為司會府,禦史台改為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避諱宋朝,以示尊崇。元宗時,雖臣服後周,但金陵台殿皆設鴟吻(殿脊的獸頭);乾德年間,宋朝使者到來,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後再複原;至此,遂撤去一應器物,不再使用。太祖晉封李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並在汴陽坊賞賜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戶部尚書馮延魯為李從善所受封賜道謝,馮延魯入汴京,因病未能朝見宋太祖而返。

開寶六年(973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李煜上表願接受北宋冊封爵位,被拒。十月,內史舍人潘佑感於國運衰弱,-極言勸諫李平為尚書令,徐鉉、張洎進言“李平妖言惑眾,煽動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亦自縊獄中。

國破人亡

北宋滅南唐之戰示意圖

開寶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從善歸國,宋太祖不許。秋,宋太祖先後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為由,詔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從,回複“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既至此,唯死而已”。太祖聞信,即遣穎州團練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隨後出師,水陸並進;李煜亦築城聚糧,大舉備戰。閏十月,宋軍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並停止沿用北宋年號,改為幹支紀年。時吳越乘機進犯常州、潤州,李煜遣使質問,說以唇亡齒寒之理,吳越王不答,轉送李煜書信至宋廷。北宋攻陷蕪湖和雄遠軍,沿采石磯搭建浮橋,渡江南進。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繼勳統領兵馬,全力禦敵,因強弱懸殊,兵敗如山,內殿傳詔徐元瑀、刁衎阻隔戰敗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裏,李煜尚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