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傷?
自傷是沒有自殺的意圖去傷害自己,比如撞牆、割自己、打自己、咬手指。
一些溫和的行為是拔毛發,再進一步會割傷自己、咬傷自己,或在化學課上有的孩子會灼傷自己,還有用煙頭燙自己,或者用打火機燙自己,學生學幾何的時候用圓規紮自己,有些孩子會挫自己的皮膚直到淤血。孩子究竟會用哪種方法傷害自己,還是要看孩子想達到的效果。
自傷的數據,在中學時期是20%的比例,也就是每5個學生就有1個自傷的情況,自傷的比例女生會比男生多一些,但整體是相對平均。同時,有一種情況,有些自傷我們是很難發現的,特別是我們對男生的教育是希望他堅強,這使得男生如果有自傷行為,他會羞恥感更強,也不願意和他人講,我們也就很難知道。
還有一些研究說,自傷的行為伴隨青春期,但每個孩子具體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又不同,所以沒辦法確定具體的年齡。
孩子為什麼會自傷?
大部分孩子自傷是應對情緒的一種方式。
我們成年人有情緒時,可能會去刷抖音、刷快手、打遊戲、運動、找朋友聊天傾訴等,而如果這種應對情緒的方式有效,下次我們還會用這種方法應對情緒。孩子也是一樣的,自傷就是一種孩子應對情緒的方式,同時,如果他發現這種方式能夠緩解情緒,下次他還會繼續自傷。
有些孩子就會通過自傷的方式來感受自己還活著。有些家庭父母的控製欲很強,孩子無法決定任何事情,那麼他們僅能決定的是自己的身體,通過自傷的方式來找回控製感。有些孩子通過自傷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被父母忽略,想通過自傷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還有一些孩子會用自傷的方式去報複父母,當他們覺得被父母傷害時,他們就會用這種方式報複父母,也去驗證父母是否真的愛他。這些就是常見自傷的原因,不過每個孩子會有很獨特的部分。
自傷對緩解你的情緒真的有用嗎?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覺得作用比較小,有的孩子感覺能夠起到緩解作用。而伴隨著孩子對疼痛耐受程度增強,如果想起到相同的效果,就需要更大力度的疼痛。無論是家長還是心理的從業人員,我們都需要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提供相應的支持。
在學校裏被孤立、霸淩的孩子,是自傷的高風險人群。還有很多自傷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都不太好,孩子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也可能家庭內部就有虐待的現象。
很多人都對自傷和自殺的關係有興趣,一般自傷主要的功能是調節情緒,所以大部分自傷的人群是不想死的,反而是自傷保護了孩子不去自殺,他們通過自傷緩解了心中的苦和一些緊急的情緒,所以才沒選擇自殺。自傷和自殺是有交集的圈子,但根本上是兩個議題。
自傷和自殺當然也有相關性,但不是因果關係,有自傷行為的人的自殺風險會比沒有自傷行為的人的自殺風險高。而自殺風險的自傷是有計劃性,很多自傷行為是用來調節情緒的,沒有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