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皇帝順序
1、武帝:劉裕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製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出征北魏,結果還未來得及出兵,便於同年病逝。
2、少帝:劉義符
劉義符(406年12月6日-424年),即宋少帝(422年―424年6月在位),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小字車兵,宋武帝劉裕長子,永初三年(422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景平”。劉義符在位時居喪無禮,又好為遊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但知玩耍嬉戲,什麼父喪,什麼軍國大事,更不放在心上。群臣諫言,一概不聽。魏兵犯境,作戰失利,將軍自劾,國人驚惶,他也不管,真個是無憂無慮,得快樂時且快樂,不作杞人去憂天。景平二年(424年),被徐羨之、檀道濟等人所廢,不久被殺。
3、文帝:劉義隆
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即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小字車兒,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係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由是“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元嘉三十年(453年),劉義隆被太子劉劭弑殺。時年四十七歲,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4、元帝:劉劭
劉劭(約426—453年),字休遠,彭城綏裏(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第四位皇帝(後世史書未將他列入南朝宋帝王世係中)。宋文帝劉義隆長子,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長兄。母為皇後袁齊媯。劉劭六歲時被立為太子,成人後納黃門侍郎殷淳之女為太子妃。元嘉三十年(453年),因巫蠱之事,宋文帝劉義隆欲廢太子。劉劭得知後,遂與始興王劉濬共謀,率兵夜闖皇宮,殺父弑君,自立為帝,改元“太初”。僅在位三個月,即被率兵討逆的武陵王劉駿擊潰,兵敗被俘殺,史稱元凶。
5、孝武帝:劉駿
宋孝武帝劉駿(430年―464年),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南朝劉宋第五位皇帝(453年—464年在位)。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弑帝之後,奪取了皇位。劉駿在位期間,政治上,推行了係列改製舉措,削弱士族權力,大力提拔寒門,並通過改置州鎮和設立典簽加強對地方和宗室的控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上,他推行土斷,赦免奴婢和軍戶,抑製兼並,限製士族封山占水,設立台使,改革稅製,並改鑄錢幣。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劉駿病逝,年三十五,在位十二年。
6、前廢帝:劉子業
劉子業(449年2月25日—466年1月1日),即宋前廢帝(464年—466年在位)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第六位皇帝。大明八年(464),宋孝武帝去世,劉子業即位,改元永光,大赦天下。劉子業在位時,凶殘暴虐,濫殺大臣,就連他的叔叔也沒能幸免。劉子業是曆史上出名的暴君和亂倫皇帝,將自己的姑姑納入後宮為妃,與同母姐姐亂倫。曾命令宮女赤裸身體相互追逐、戲笑,有拒不從命的就殺死。景和元年冬月(466年1月),因劉子業的亂倫殘暴,被叔叔湘東王劉彧等人弑殺,時年十七歲。
7、明帝:劉彧
劉彧(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即宋明帝(465年—472年在位),彭城綏輿裏(今江蘇徐州市)。初封淮陽王,後改封湘東王。前廢帝時,為南豫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即位,改元泰始。執政前期眾親王及方鎮相繼叛變,朝廷頻繁動武平亂,國力逐漸耗損。北魏也趁機侵略,占領山東、淮北等地區,北朝國力自此超越南朝;劉彧為防範宋孝武帝劉駿諸子奪取皇位,殺盡諸侄子,致使劉駿絕後;晚年尤多忌諱,文書奏折不得出現諱字,犯禁者一律誅殺。泰豫元年(472年)駕崩,享年三十四歲,諡號明帝,廟號太宗。
8、後廢帝:劉昱
劉昱(463年3月1日—477年8月1日),字德融,小字慧震,彭城綏輿裏(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長子,母為貴妃陳妙登。大明七年(463年)出生,少時聰明好動。泰始二年(466年),立為皇太子。。劉昱成年後天性好殺,身邊常帶著針、鑿、鋸,隻要左右侍從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要加以殘殺,一天不殺人便怏怏不樂。泰豫元年(472年)即皇帝位。在位凶狠殘暴。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被楊玉夫等人殺害,時年十五歲,追廢為蒼梧王,史稱宋後廢帝。
9、順帝:劉準
劉準(467年—479年),即宋順帝(477年—479年在位),字仲謀,小字智觀,南朝宋末代皇帝。泰始七年(471年)封為安成王,又拜為撫軍將軍;宋後廢帝劉昱即位後任揚州刺史;元徽二年(474年)晉車騎將軍、都督揚南豫二州軍事;元徽四年(476年),又晉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八日,在蕭道成的擁立下即皇帝位。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都掌握在蕭道成手中。升明三年(479年),被迫禪位於蕭道成。同年五月六日,被殺於丹陽宮,終年十三歲。
1、高帝:蕭道成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紹伯,小名鬥將,祖籍東海郡蘭陵縣(今屬山東省臨沂市),南北朝時期南齊開國皇帝(479年—482年在位)。升明元年(477年),蕭道成殺後廢帝劉昱,立順帝劉準,被封齊王,總掌軍國大權。升明三年(479年),受劉準禪讓,即皇帝位,國號齊,史稱南齊。蕭道成戒於劉宋滅亡之弊,務從儉約,減免百姓逋租宿債,寬簡刑罰。建元四年(482年),蕭道成去世,年五十六。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泰安陵。
2、武帝:蕭賾
齊武帝蕭賾(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遠,小名龍兒,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十一年(493年)在位,年號永明。建元四年(482年),齊高帝蕭道成去世,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齊武帝在位期間,十分關心百姓疾苦,齊武帝還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武帝以富國為先,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還延續其父蕭道成的檢籍政策。永明十一年(493年)8月27日,齊武帝蕭賾去世,終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武皇帝,葬於景安陵。
3、鬱林王:蕭昭業
蕭昭業(473年—494年9月5日),字元尚,小字法身,南北朝時期南齊第三任皇帝,493年—494年在位。永明十一年(493年)末齊武帝死後,蕭昭業即位,改年號為隆昌。同時由蕭子良與蕭鸞輔政。他即位之後便原形畢露,不但濫發賞賜,又與庶母霍氏通奸,並且過著十分浪費奢靡的生活,毫無一國之君的姿態,並架空涉嫌奪位的蕭子良,賜死王融,朝政都委托西昌侯蕭鸞處理。還在喪期,就恢複奏樂。隆昌元年(494年),被蕭鸞殺死,終年21歲,蕭昭業在位1年,葬處不明。
4、海陵王:蕭昭文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時期南朝齊第四任皇帝,在位僅七十五天(494年7月25日—10月10日在位)。蕭昭文初封臨汝公,後改封新安王。曆任輔國將軍、濟陽太守、南豫州刺史、中軍將軍、揚州刺史等。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輔政大臣西昌侯蕭鸞弑殺蕭昭業,立蕭昭文為帝,改元延興。蕭昭文雖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蕭鸞手中。延興元年(494年)十月,蕭鸞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十一月,蕭昭文被蕭鸞所殺,終年十五歲,諡號恭王。
5、明帝:蕭鸞
蕭鸞(452年―498年9月1日),即齊明帝(494年12月5日―498年9月1日在位)。隆昌元年(494年),蕭鸞廢殺蕭昭業,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又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因即位合法性不足,稱帝後,將齊高帝、齊武帝子孫三十餘人幾乎全部誅戮殆盡。蕭鸞任內長期深居簡出,要求節儉,停止各地向中央的進獻,但私下卻很奢侈。蕭鸞晚年崇尚道教與厭勝之術。永泰元年(498年),蕭鸞病重去世,葬於興安陵,廟號高宗,諡號明皇帝。
6、東昏侯:蕭寶卷
蕭寶卷(483年—501年),字智藏,齊明帝蕭鸞次子,南朝齊第六位皇帝(498年—501年在位)。蕭寶卷危局登基,廢殺六位輔政大臣,肅清朝野,政由己出。他平定了將領陳顯達和崔慧景的叛亂,但因裴叔業降魏,南齊丟掉了南豫州。為了消滅盤踞在雍州的蕭衍,蕭寶卷使用了刺殺和借刀殺人都沒有成功。永元三年初(501年),蕭衍在襄陽起兵。同年十月,蕭寶卷被宦官黃泰平、張齊所害,年僅十九歲。蕭衍貶他為東昏侯,諡號煬。
7、和帝:蕭寶融
蕭寶融(488年—502年5月2日),即齊和帝(501年—502年在位) 。蕭寶融初封隨郡王,後改封南康王,曆任冠軍將軍、西中郎將、荊州刺史等。中興元年(501年),蕭衍立蕭寶融為帝,並發兵攻打蕭寶卷。蕭衍進入建康後,於中興二年(502年)將蕭寶融接入建康。同年,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蕭寶融名義殺害東王蕭寶晊兄弟,後又殺掉齊明帝其他兒子。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禪位與蕭衍,南朝齊至此滅亡。蕭衍即位後,蕭寶融被封為巴陵王,居於姑孰。不久,被蕭衍派人殺害,時年十五歲,葬於恭安陵,諡號和皇帝。
南朝·梁皇帝順序
1、武帝:蕭衍
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裏(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中興二年(502年),蕭衍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蕭衍統治初期,尚能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他為了使各州郡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采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他在位晚期,隨著功成業就、年事增高,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
2、臨賀王:蕭正德
蕭正德(?—549年8月8日),字公和,南北朝時期蕭梁宗室。梁文帝蕭順之之孫,臨川靖惠王蕭宏第三子,梁武帝蕭衍之侄。蕭正德少年時期凶殘邪惡,喜愛招致亡命之人。起初為梁武帝蕭衍養子,蕭衍長子蕭統出生後,蕭正德回歸本宗,後封西豐縣侯。普通六年(525年),被授為黃門侍郎,兼輕車將軍。不久,蕭正德投奔北魏,次年回朝。大通四年(532年),授信武將軍、吳郡太守。又被封為侍中,封為臨賀王,加左衛將軍。侯景之亂後,自立為帝,改元正平。不久降為大司馬。因此對侯景心懷怨言,正平二年(549年)為侯景所殺。
3、簡文帝:蕭綱
蕭綱(503年―551年),即梁簡文帝,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貴嬪丁令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文學家。由於長兄蕭統早死,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蕭綱在雍州刺史任上,曾經發教原減民間資費、又發教革除貪惰。在東宮時,視察京師監獄,同情囚徒配役既枉且濫,上啟論事。太清三年(549年),爆發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葬於莊陵。蕭綱因其創作風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4、豫章王:蕭棟
蕭棟(?—552年),字元吉,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梁武帝蕭衍曾孫、昭明太子蕭統之孫、豫章安王蕭歡之子。史稱豫章王、淮陰王。梁大寶二年(551年),侯景廢梁簡文帝蕭綱之後,立蕭棟為皇帝,改元天正;當時人因而知道蕭棟不可能終居帝位。於是定年號為天正,追尊祖父昭明太子為昭明皇帝,父親安王為安皇帝,金華敬妃蔡氏為敬皇後。四個月後侯景廢蕭棟為淮陰王並自立為漢皇帝,並將蕭棟與其弟蕭橋、蕭樛囚於密室之中。梁元帝收複建業後,蕭棟與其弟都逃出密室,但之後都被梁元帝派人將其沉入水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