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旁的弟子就沒有他這般好的心態了,麵有擔憂之色,“皆言秦王無禮暴虐,排斥其他學派,我等來此,不見得是好事,即便平安無事,也注定不會有什麼收獲。”
這次荀子倒是沒有反駁,他也明白,自己的學說對於此時的大秦,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此時的大秦就像是一輛全副武裝奔向戰場的戰車。這輛戰車隻需要鋒利的爪牙,能夠撕碎敵人,而不需要仁愛的裝飾。
不過他還是語重心長地說道:“看待一件事物,應當公正客觀,切不可因為自身偏見影響自己的判斷。世人皆言大秦之弊,但我此行卻也看到了大秦國策的優越之處。”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出身稷下學宮,便認為自己的想法便都是對的,即便是對的,也不一定是適合他人的。”
“是,祭酒,我等記住了!”學子們紛紛點頭。
這大概也是一眾學子願意跟隨荀子遊學的原因,這位長者,滿腹經綸,智慧無雙,三任學宮祭酒,可謂是在世聖賢,但為人卻謙遜無比。從來不會對他們說,自己說的就一定是對的。而是在差異出現時,去探討差異出現的原因。
“秦國又打勝仗了!”此時一個學子小聲道。
“鄢郢之戰後,楚國便斷了脊梁,此戰結果,倒也並未出乎我等意料。”
“真是可惜,遙想當年,莊王在時,楚國亦是當世霸主,誰能想到會有今日?”
“欲要強國稱霸,唯有變法!”一人如此道。
荀子有心告訴他們,秦國的目的可不僅僅是為了稱霸,而是要天下歸一,徹底掀翻大周王朝的殘餘,建立一種脫胎於大周,卻又與大周截然不同的製度。那是真正的統一,不再有諸侯國,不再有分封製,而是秦旗所至,皆為秦土,秦土之上,皆為秦民。
荀子很早便看明白了這一點兒,而且他並不反對,因為這是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也想看看這條道路的盡頭是什麼,這樣能不能徹底消弭天下戰爭,為天下百姓帶來安定和平。
可是,他身邊的這些弟子,來自各大諸侯國,對於自己的國家自然是熱愛的,他們對於秦國的偏見未嚐沒有這個原因的影響。
但他不能說,如果他說除秦之外,其他六國注定要被滅亡,該是何等殘酷之事,可能很多人都要道心破碎。
在他看來,這些弟子任何一個都是人中俊傑,放歸任意一國,都有成為國中柱石的潛力。
但這些年來,他卻鼓勵他們放下國與國之間的成見,入秦為官,或是專注於學問,不過問自家國政。這未嚐不是一種保護。
這時,他將目光放在了這群學子中年齡最小的那個。
那名學子,自從入秦之後,便一直悶悶不樂,與在學宮時的那種活潑聰穎截然不同。而如今抵達鹹陽之後,這孩子眼中更有一抹悲傷之色。
這名年齡最小的孩子,名為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