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口含天憲,言出法隨(1 / 2)

用飯時,師母魏瀾的目光幾乎一直停在荀子身上,這個老者當真傳奇,即便是她生於大秦,但對於這位的名聲卻是如雷貫耳。

因為荀子一直是諸多國君的座上賓,聖賢之名無人不知,再加上本身就傳承久遠的稷下學宮,讓無數人都是聽著這位的傳說故事長大的。

而這樣的長者竟然來到武安君為客,還與陳凡相識,實在讓人難以想象。

也就陳凡是個另類,他雖然對荀子的大名多有好奇,且十分欽佩,但卻並無尋常人那般朝聖之心。

又或者說,他曾經生活的那個時代實在不同,這也是造就他性格的原因所在,對很多被別人奉為圭臬的東西,根本起不了任何敬畏之心。

他或許不會比當代的人更聰明,但他勝在擁有他人所不及的眼界,而有時候眼界要比智慧更重要。

荀子吃飯很慢,也很仔細,細嚼慢咽,不急不躁,很有威儀,旁人一看便知其修養極佳。

而且,他極為節儉,便是掉在桌上的飯粒也會被他小心用手撿起放入嘴中。

很少能見到有人能將吃飯吃得如此溫文爾雅,整個房間中,也就陳凡的吃飯儀態勉強可與之媲美。

倒是魏瀾雖是女流,但吃東西的速度卻從來不慢,陳凡知曉這是因為老師白起吃飯便極快。久而久之,師母便也成了這個習慣,不過,即便如此,卻也並不顯得粗魯。

見荀子放下碗筷,魏瀾問道:“先生可飽了?不夠,我再吩咐夥房再備一些。”

荀子擺擺手,“多謝少君,這些足夠了,這大概是老夫入秦以來,吃的最好的一頓,感激不盡。”

“先生盡可在府上多住幾日。”魏瀾開口道。

她年輕時,因為沒有武道天賦,便隻能將心思花在百家學問上,不敢說精通百家,但對於許多學派也是知之甚深的。

這也是為何她對荀子這般禮敬尊重的原因。

荀子點頭,“那便叨擾少君了。”

荀子也是一個不太講究虛禮的人,他覺得魏瀾人不錯,陳凡又得他欣賞,所以他願意在此處停留,若是不合他心意的,即便那人位高權重,且禮敬有加,他也不會假以辭色。

用完飯後,荀子與陳凡來到院中小榭消食。小榭中放著炭爐,四周葦簾遮蔽寒風,卻又專門留出一個窗口,正對一方湖塘。

塘中水麵早已結冰,又被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另有幾叢梅花立在湖邊,傲然綻放,觀之別有一番趣味。

陳凡從驪珠福地取出一些靈茶,借著爐火烹煮,茶香嫋嫋,旁人聞之而忘憂。

荀子半眯著眼嗅著茶香,很是享受,陳凡為他倒了一杯,淺嚐一口,頓時口舌生津,香氣四溢。

他讚道:“此物甚佳,適合隱士高人,蘊養德行,陶冶情操。”

不過,他很快又話音一轉,“就是不適合年輕人飲食。太過素靜,便顯得有些暮氣沉沉了。”

陳凡端著茶輕嗅,笑道:“這東西被人發現,且製出來,便是給人喝的,講究年齡便無趣了。我與先生都能坐而對飲,又有什麼是不合適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