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趙丹此時心中充滿憂慮,距離大秦發兵攻韓已有半月之久。而這半個月的時間。朝堂之上,自然紛紛擾擾,群情激憤。趙國圖謀上黨之地,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打算。
馬服君趙奢在時,便曾數次進言,說及此事,言稱秦朝必有,一戰不可,避免,而上黨則為兩家必爭之地,誰得上黨,便能占據主動。
趙丹雖然年輕,但在國事上卻極有決斷,一早便想著奪取上黨,為趙國謀求利好。隻是後來因為諸多原因,拖延到了今日,派遣到韓國的細作使臣百般努力也未見成果,阻撓重重,絕非易事。
其實他也知道趙國想要謀劃上黨,難度要比大秦更高,倒也不是說以趙國的兵力強攻上黨,拿不下來,而是因為趙國的立場,就注定趙國不能強行出兵。
如果趙國出兵攻韓,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趙國與秦國便沒有的區別,一旦趙國勢弱,想要聯合他國抗秦,便成了笑話,一個會主動出兵吞並他國土地的國家,如何能夠獲取盟友的信任?隻怕都會將他當做另一個大秦。
這種立場上的被動讓趙國所剩下的選擇其實並不多,隻能通過戰爭以外的方式謀求此地。其實他倒也不是非要占據這塊地方,他甚至想過隻要韓國答應與趙國結盟,並且允許趙國在上黨駐兵,就已經達成了目標,也能完成自己的戰略,但顯然即便是這樣,韓國也並沒有鬆口。
上黨這地方,多山地,地形崎嶇,無沃土,得之亦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除了戰略位置的需求,趙國還真不怎麼看得上此地。
而且他們之前的想法還有一個目的,那便是瓦解秦韓兩國之間的結盟。秦國已經足夠強大了,再加上一個韓國,哪怕韓國非常孱弱,但也依舊不是趙國想看到的局麵。
隻是,韓王懼秦勝過懼趙,根本不願意答應。其實也可以理解,地處秦趙之間,大國博弈,而小國隻能艱難求存,若是易地而處,隻怕他也會做出與韓王相同的決定。
閼與之戰,趙國擊敗大秦,殲滅十數萬秦卒,這使得大秦東進步伐受到阻礙,短暫地挫敗了大秦的鋒芒,也為趙國爭取了一段喘息的時間。記住這段時間。趙國的權力交接十分平穩和順利,沒有引發什麼太大的危機。若非如此,趙丹即位之時,隻怕大秦你一定會發兵來攻,不求能夠取得多大的戰果,但一定會攪得趙國不得安寧。內憂外患之下,隻怕趙國根本無法達到如今的高度。
趙國最為強大之時,當屬趙武靈王時期,胡服騎射,數次擊敗外敵,擴大疆域,增強了趙國的底蘊。而後略顯衰落,但這段時間的平穩,使得國力稍顯恢複,距離曾經的巔峰也相差不遠。
國力想要提升和恢複,便不得有內亂,不得有外患,戰爭能將一個大國拖垮,即便是秦趙這樣的國家也不例外。
趙國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想要從韓國手中換取上黨之地,然後扼住大秦東進的腳步。但誰也沒想到,大秦與韓國突然反目,起四十萬大軍分兩路攻韓,而目的正是趙國心心念念的上黨。
在趙國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趙王趙丹便立刻下令整頓軍備,隨時準備出兵,他們是不可能坐視大秦取得上黨之地的。
可形勢變化的太快了,韓國在大秦麵前毫無招架之力,這才半月不到,野王失守,上黨之地與韓國新鄭徹底隔絕,成為孤地。一片孤地是支撐不了太久的,哪怕上黨易守難攻,占據著地利優勢,沒有了後勤輜重,沒有了援兵,上黨最終也將任人宰割。
而在今日,趙國得到了一個他們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那便是韓王同意將上黨割讓給大秦。這可能是他們最為擔心的事情,韓國抵擋不了大秦的兵鋒,想要保全自己,那便隻剩下一個辦法,割地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