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大營。
如今秦趙兩軍,隔岸對峙。除了一開始的小規模試探和摩擦,如今反而平靜了下來,其實雙方都感覺到了對手的棘手之處。大秦士卒的強大自然不用多說,趙國是早有領教的。之前與大秦數次征戰,趙國一直是敗多勝少,也唯有在閼與一戰,取得大勝。
也是因此馬服君趙奢一戰而成名,成為國內大名鼎鼎的抗秦名將,也是趙國兩位當世名將之一,相比於其他國家,趙國一國能擁有兩位名將,不能說不幸運,唯獨可惜的是,如今的趙國,也就隻剩下他廉頗一人了,馬服君趙奢終究因為沒有突破一品之境,壽元耗盡而終老。
廉頗對此倒是非常惋惜,文人相親,但武將之中反而少了許多蠅營狗苟。之前他與藺相如不和,在朝堂之上,引發了不小的風波,但偏偏對趙奢他是服氣的,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真正有才幹的,真正能打仗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麵,他覺得趙奢比自己更加出色。
有人說,廉頗與趙奢兩人,一人為趙國之矛,而廉頗則為趙國之盾。原因也在於兩人的作戰風格,迥然不同。趙奢善攻,而廉頗善守,若是趙國沒有廉頗,也無法守住這偌大的疆域,在防守一戰上,廉頗是擁有獨到心得的。雖然戰果每次都不一定好看,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隻有真正走到他這一步的人才會知道他的能力到底有多強,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數代趙王對他都是如此看重,那是因為他那都是實打實的戰績,靠一場場戰爭打出來的。
如今馬服君,趙奢已故。趙國也唯獨隻剩下廉頗一人。所以此次出征,抵抗大秦的重任,並不由分說地落到了廉頗的頭上。實在是趙國後繼無人,相比於大秦的人傑輩出,猛將雲集,趙國在將領方麵實則有些斷代了。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麵,也不知道何時能夠改善,但這些東西都是以後要考慮的,畢竟眼下大戰在即,危機已經迫到了眼前,哪裏會給趙國君臣留下更多的反應時間。
廉頗倒是知道這些年來,趙國國內倒是也有聲名鵲起之輩,就比如那個名聲最盛的趙括。馬服君之子,首先使其身份跟腳,再加上其兵推論戰之功力,已然臻至化境。因而在國內,其聲望日益高漲,有無數人都說其繼承了其父之遺誌,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未來定然是趙國一代名將。
但這話廉頗也隻是聽聽而已。故友之子他怎麼可能不關注,再加上那個年輕人名頭又那麼大,他想不關注都不可能。因而也多次接觸和試探,隻是結果嘛,讓他有些失望。
倒不是說趙括在兵法韜略上麵有什麼不足,單論起兵推和辯論,他還真不是那個年輕人的對手,可他並不認為僅僅是這般,那個年輕人就足以擔當起領兵作戰的重任。
兵者凶危,身為主帥,隨意一道命令都可能讓無數將士為之身死,更有甚者累及一國。所以為將者要考慮的東西,其實很多很複雜,不僅要關注戰場之上,還要關注戰場之外,而僅僅是在戰場之上,所涉及的東西。也太多太多了,又哪裏是僅僅靠兵推或者辯論所能夠決定的。
他與趙括也有過數次辯論。最後的結果都是他略遜一籌,雖然他不得不承認,趙括那個孩子,在某些方麵確實顯得極有天賦,思路天馬行空,不拘於一格。他也發現了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那便是趙括對於麾下士卒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而深刻的概念,他仿佛並沒有考慮到那些士卒都是血肉之軀,從來沒有考慮過那些士卒的士氣和想法,那些士卒仿佛隻是其手上的棋子。
在兵推之時,趙括用兵從來都是冷血無情,為了取得勝利不擇手段,不計後果。雖然他也知道慈不掌兵的道理,可他說實話,真的沒有遇到過趙括這樣的人。
他這一輩子打了無數的仗,大大小小數百餘場,指揮過無數複雜的戰鬥,有勝也有敗。見識過太多東西。沒人敢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雖然軍中他的名聲一直是愛兵如子,可也沒有人敢說他是個仁慈之人,有些時候該舍棄的他也會舍棄,有時候為了更大的勝利,他也會不遺餘力地拋棄掉一些東西,可是在他看來,趙括的用兵完全是不講道理,不講人性。仿佛那些氏族的生命隻是他手上冷冰冰的棋子,可以隨意去揮霍,隨意去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