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與陳凡的奏書,抵達鹹陽之後。秦王嬴稷,仔細思索一番,並明白了兩人的呈奏。
說實話,如今的局麵是秦王嬴稷所未曾料到的,他一開始的目的隻是想蠶食韓國,奪取上黨之地,進一步打開大秦東出的道路和門戶,但眼下局勢發展確實超出了預料,從秦韓之戰變成了秦與趙國之間的爭鋒。
關於前線的奏報,也早已落在了秦王嬴稷的案幾之上。趙國發兵五十萬,與大秦遙遙對峙。雖然大秦方麵兵卒少了十萬,在他看來並不算太大的麻煩,但這場戰爭的規模,已經龐大到讓人不得不謹慎的地步。
他不是那種瞻前顧後,裹足不前的人。哪怕到了他如今的年齡也依舊銳意進取,從未想過,當一個守成之主,他的進取之心也容不得他在麵對這樣的情況下去退縮,所以他知道這一場戰爭注定不可避免。
一旦這個時候退了,對於大秦而言隻有壞處沒有好處。此時此刻,恐怕天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戰場之上,都想要看看秦趙之間的戰爭究竟誰勝誰負,如果大秦贏了,那麼大秦再無對手。
不多時,國相範睢也入宮了,畢竟前線兩位統帥同時請求還朝,這種大事他不可能不知道。也就是知道現在前線情況比較平穩,短時間之內決戰不會爆發,否則此時朝堂之上,早已大亂。
不過即便如此,朝堂之上,最近以來也是紛紛擾擾,很多人並沒有做好與趙國的戰爭準備,至少在心理層次上便是如此。但這並不怪他們,其實說實話,連範睢自己都沒有做好這種準備,他向秦王嬴稷建言要一步步奪取韓國的土地,蠶食天下,使得秦國不斷壯大,首先第一步便是奪取上黨之地,然後順勢將韓國的土地吞個七七八八,但又不徹底滅亡韓國,免得引發其他幾國的惶恐。
他對於天下諸國的心理都太了解了,也太了解他們都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了。之前天下七國各有紛爭,麵對大秦,不說能贏,但至少還有一絲抗衡之力。各國之君主臣將,奮勇向前,為的便是不讓大秦,獨霸天下,多次合縱抗秦,給大秦也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但是到了此時此刻,情況已經變得不同了,如今整個天下能與大秦爭鋒者,也唯有趙國而已,其他幾國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這樣的對手,對於大秦而言,是沒有多少挑戰性的,隻要不將他們徹底逼上絕路,多多少少留下一絲希望,便能讓他們忍著疼痛,從身上割下一塊塊血肉來供養大秦,又不至於讓他們陷入魚死網破的境地,他對待韓國便是這樣的策略。
如果直接將韓國滅亡,不是說大秦如今沒有這樣的實力,以大秦如今的實力可以輕鬆做到,不費吹灰之力,但是一旦韓國滅亡,那其他幾國必然會物傷其類,也會感到惶恐,在滅國威脅麵前,他們必然團結一致,放下了所有仇恨,聯合到一起再次抗秦,這對於大秦一統天下的道路是不利的,不是說這樣一定會讓大秦失敗,而是會給大秦一統的道路上平添許多阻礙,損耗大秦的國力,這是不應該的。
所以他給秦王嬴稷製定的策略是將韓國抽骨吸髓,將韓國的土地瓜分殆盡,但又不徹底滅亡韓國,留下一線生機,哪怕明知道這一線生機是如此虛假,可是那群蠢貨依舊會將這一線生機當做救命稻草,然後編織一場屬於自己的美夢陷入其中,不願從中醒來。
不過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大秦這次直接麵對的對手,從韓國變成了趙國,說實話對於趙國無論是範睢他自己還是秦王嬴稷,都是十分忌憚和鄭重的,這個國家與其他幾國並不相同。其強大也是毋庸置疑的,秦朝之前的數次交手,雖然規模不大,卻也可見一斑,之前的閼與之戰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