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過了元宵,也就算過完了。

冬日整日窩在家裏,對於農人來說是難得的清閑日子,但是對於宋月這樣閑不住的人來說,沒有一點娛樂活動,生活實在是太乏味了。

整日除了做絹花就沒什麼事情好看,於是便變著法子整些好吃的東西。

把前世的記憶翻了個遍,倒也找出了幾種在這裏能做的吃食。

煎了一個雞蛋然後拿鏟子切成了好幾塊,放上熱水煮開,在放上些白菜葉子,三四片的臘肉,一個自製版的火鍋湯底便做好了。

拿著陶鍋盛起來,放到火爐上,一家人圍著鍋子吃熱氣騰騰的涮菜,熱鬧又暖和。

這是楊家人這些日子最喜歡的吃法,有時候也煮酸菜豆腐鍋,不過就是換了個湯底。

涮下去的菜永遠都是白菜,土豆片,紅薯粉條,曬幹的木耳之類的。

宋月還給大家做了雞蛋煎餅吃,這個餅子不需要雜糧煎餅那樣薄薄脆脆的,用用麵粉調了一個差不多的麵糊。

攤在鍋裏,稍微成型之後打上個雞蛋,翻個麵刷上點楊大娘自己做的鹹醬。

然後酸菜、醃蘿卜之類家裏有的蔬菜想吃什麼都行,隨便放一點包起來就完事了。

在沒吃過現代街邊小吃的楊家人心裏,這種風味獨特的煎餅味道甚至可以和肉並列。

也就是楊家的日子現在好過了一些,才能吃的上雞蛋和麵粉。

要是放在以前,雞蛋都是拿到街上去賣的,也就幾個孩子能隔三岔五的吃上一個水煮蛋。

到了三月,天氣也漸漸轉暖,雖然還是寒風凜冽,但是至少不會冰天雪的了。

門前的枝椏上漸漸長出了嫩綠色的新葉,鳥兒也陸陸續續的開始回歸,初春的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真的是太喜歡春天了,以前在忙碌的大城市裏,總是容易忽略四季的變化,在村裏確實能夠深切的感受到萬物複蘇的靈動。

前幾日下了幾場淅淅瀝瀝的小雨,楊老爹和楊大娘開始往地裏施肥,為春耕做著準備。

山上的竹林裏也又筍子開始冒頭,這日宋月便背著背簍拿上了鋤頭準備去山上的看看。

剛到山腳下便遇到了兩個同樣裝扮的小姑娘,瞧著歲數也不大。

大些的那個清瘦些,也就十六七歲,小的那個臉圓圓的,穿著個花襖子。

那個臉圓圓的小姑娘問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從前我咋,沒在村子裏見過你呢。”

宋月笑著回答,“我是村西邊山腳下,楊木匠家的大兒媳,去年年前才嫁過來的。我家那邊偏,人家比較少,來往的人也少,村裏子的人不認識我也是正常的。”

圓臉姑娘點點,“原來如此,那邊我們確實不怎麼過去,我叫胖丫,這是我鄰家嫂子彩霞姐,你也是上山去挖筍子的嗎?”

見她們兩人也是去挖筍子的,宋月對這邊還不太熟悉。

便問,“我還是第一次去挖,不知道那邊的筍多一些。”

彩霞向宋月解釋說,“這邊筍子是毛筍,個頭大還好吃,西邊片山上長地是苦筍,我們清河村也就這兩片地方的多一些,其他的山上都是樹。既然你也是去挖筍的,就和我們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