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的時候楊樹趕著騾車,帶宋月和楊大娘去了隔壁的楓嶺村。
裴老和師母昨日有些累了,今日便在家裏頭歇歇。
那楓嶺村因村子周邊的山上長滿了楓樹而得名,每年秋天的時候滿山楓紅,層林盡染,好看的很。
從莊子上過去倒是要不了多少工夫,本就是相鄰的,走出莊子之後隔了一座橋,橋那邊就是楓嶺村的田地了。
正值春耕的時節,田地裏也有許多人正在除草,宋月隨便找了個人問了問。
“大哥,你們村子裏可有人家有魚塘的?我們想過來買些魚苗和藕種。”
田裏那人抬頭瞧了瞧他們,是麵生的,便問他們是哪裏來的。
“我們是河那邊的那座莊子上的,莊子裏挖了個魚塘,就想來你們這邊問問有沒有魚苗可以買的。”
按理說魚塘每年起塘的時候,隻會捕撈那些個頭大的,小魚則是留著明年再長長,不會撈起來。
還有那肚子明顯很大的魚,也都會放回去,留著產卵。
宋月她們的魚塘還是第一年,用不了太多的魚苗,今日也隻是拿了三個桶過來,準備買一桶的魚苗再買兩桶的藕種,就差不多了。
第一年肯定不指望這魚塘賺錢,他們家也沒人長期留在這邊打理,就放任它自由生長。
等到第二年的時候,數量自然就上來了,也就不用出來買魚苗了。
魚塘裏的魚苗也是有講究的,不是什麼魚都行的,像昨日楊老爹他們在河裏釣的那些白條就不行。
擺攤的數量多,但是長不大,長上一年也不過就是一個手掌那麼長,刺又多,養那個不實惠。
一般村子裏的魚塘都是草魚或者是鰱魚,要是有那喜歡吃魚苗魚卵的品種,也是不能養的。
“村西邊有一家,你們去找杜樂康,他家裏頭有一個魚塘。”
那田裏幹活的小哥給他們指了路,三個人就往著那邊去了,一路上又問了幾次,總算是找到了。
那個叫杜樂康的人並不在,正在田裏幹活呢,但是他媳婦在家。
“藕種倒是能賣你們一些,反正也有那多的,但是我們家那魚塘並不大,不知道你們要多少的魚苗?”
那婦人看他們拉了騾車過來,還以為他們要買很多,這恐怕不行,賣太多了到時候會影響他們自己家的收成。
“我們家那魚塘也是新開的,今日總共就帶了三個桶過來,裝了兩個桶的藕種,剩下的那個桶隨便什麼魚苗裝了些也就夠了,等會裝多了帶回去怕是活不了。”
一個桶裏裝不了多少魚苗,還要裝水呢,魚苗太多了,路上帶回去氧氣不夠就都死了,白忙活,隨便裝了些就成。
那婦人聽他們這麼說也就去答應了,都不用等那杜樂康回來,她自己拿了漁網去魚塘裏撈一點就成。
最後兩桶藕種加一桶的魚苗,總共是付了人家六十文錢,還跟人家買了一條草魚,中午回去煮了吃。
藕種不怎麼值錢,種的人家很少,放著也就是放著,當菜賣了都賣不了幾文錢。
買完了魚苗之後,又問了問村裏頭有沒有賣豆腐,果然是有的就在不遠處。
將東西都放到了車上之後,楊樹又將騾車往著做豆腐的那戶人家那邊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