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站那上麵作甚了?上課了聽不見打鈴?都跑這裏是要做什麼?”
許茵蘭聲音的穿透力,在這空曠的小操場上顯得如雷貫耳,每一句話都如同無處不在的氣流一樣,穿過了每個人的身體。
上陽市第十二中學一共有兩個操場,一個是剛進校園左手邊的那個大的,有籃球框和跑道的那個。
另一個就是教室公寓樓和食堂之間夾著的一塊空地了。
此刻的許茵蘭,眼神中怒火肆意噴湧,說話的聲音宛如咬牙切齒一般,恨入骨髓。
在之前一次戰役勝利的基礎上,“起義軍”士氣大漲,與“霸權主義”為首的許茵蘭正麵的第一次戰鬥。
好在,“42班起義軍”沒有一人臨陣脫逃,“背叛組織”。
許茵蘭再次發話,“還站著做什麼?下來回教室上課,時間都給你們在這裏耗完了。”
哼!情願耗到一秒鍾都不剩也不“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你們就在這裏耗時間?下來上課去呀,快點,一節課本來就沒多長時間,等你們回教室我還能講什麼。”
在雙方長達兩分鍾的對峙過後,許茵蘭再次發話,但“起義軍”可不慣著他。
音樂課本來也就沒幾節,等你還課等下輩子吧,上音樂課的次數,少得一隻手都數得過來了,憑什麼要用音樂課的犧牲去換取地理老師的繼續胡作非為。
而且沒有了音樂課,同學們還拿什麼來對自己幼小的心靈進行熏陶和洗滌,怎麼對年少的心境進行升華和培養?
再者說了,音樂課和美術課你買下來了?既然沒有那你占用了就請還回去。
切,但凡她能還一節課。
在占領“革命根據地”後,“起義軍”與“以霸權主義為首的代表”許茵蘭進行了長達十分鍾之餘的對峙。
任憑地理老師在下麵叫到撕破喉嚨也無濟於事,42班的同學們依舊不為所動,因為他們要上音樂課。
“起義軍”堅強的信仰和不屈的意誌是他們贏得“革命”的最關鍵之所在,也是“革命”根本源頭之所在。
在十分鍾的“對峙戰爭”結束後,“起義軍”最終因敵人的實力強大——地理老師天大的嗓門,以及自身孤立無援——地理老師喊口渴了還有同學給她接水,最重要的是“起義軍”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主要是怕地理老師告班主任。
轟轟烈烈的“42班班同學為力保音體美課程大活動”失敗了。
這次“革命”持續了二十分鍾,慘烈的失敗讓“起義軍”及其“領導人——42班班長,王鈺寧”正確認識到。
“革命”,隻依靠一腔熱血和一具身體是沒辦法成功的,要讓熱血變成“革命”的不竭動力和不敗的勇氣,讓“身體”變成“革命”的武器,變成投向敵人的長矛,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前人的相關經曆中,參悟並借鑒,挖掘並創造出屬於“42班起義軍”的正確鬥爭方式,以及偉大鬥爭思想,緊跟時代的正確發展路線。
隻有這樣,“42班起義軍”才能發掘出源源不斷的“革命力量”,獲得彌足珍貴的“革命經驗”,讓“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得傳承下去,照亮此後每一代“革命者”的希望,成為此後每一代“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奮鬥目標。
隻有這樣,“42班起義軍”才能一直保留下去,哪怕被敵人——“以許茵蘭為首的霸權主義老師”打敗一次又一次,“革命”的火種依舊保留,“革命”的信仰依舊薪火相傳,“革命”的精神和價值依舊恒古流傳。
至此,“革命”便總不會停歇,每一個“革命者”都會為了心中那無比肯定和自豪的理想——“打敗霸權主義,奪回音體美課程”而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