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負且乘儒徒肇禍 殊尊卑兄弟生巇罅(1 / 3)

負且乘儒徒肇禍端,殊尊卑兄弟生巇罅。

話說這叔孫通不過是一個儒生,但這個人一生中侍奉過六個主子,也有說十個的,摸透了主子君王們那點猥瑣陰暗不可告人的心理,頗有些江湖閱曆。按古代儒家自己的的操守道德標準,忠臣不事二主,張飛罵呂布“三姓家奴”,就是因這道理。如此說來,這叔孫通就不僅僅是“貳臣賊子”,而是“陸臣賊子或拾臣賊子”了!總之人品很爛。公元前212年,因攻擊秦始皇,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在鹹陽全被活埋。但奇怪這叔大儒生不僅安然無癢,而且升了官,忝居博士,位高勢大?除非告密同類,賣友求榮,想不出他還能有啥“絕招”以逃此儒教浩劫?

至秦二世即位,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天下震動。二世深居內宮玩女人,啥也不知道。聞之惶惶,急召集開會,問外麵是否在造反?大家都說了真話,唯叔孫通說:“你們別危言聳聽,妖言惑君了行不行?如今明主在上,法治社會,法令完善頒行於下,天下太平得很,怎麼會有人造反呢?不過是些鼠竊狗偷的小蟊賊罷了,毋庸擔憂。”因而得到提拔和賞賜,而說真話的大臣,全因“妖言惑君”或罷官或被綁到菜市口,砍了腦袋。後來,叔孫通又看大秦朝氣數已盡,於是連夜逃出鹹陽,先投靠勢力大的項羽。後見劉邦將功成,又搖身一變急忙轉而投靠劉邦。“朝秦暮楚--夕漢”這個成語,就典出這個四處鑽營的變色龍叔孫通。

叔孫通第一次見劉邦時,穿著儒生的服裝,這使劉邦很不高興。因為劉邦天性率直,而且也沒讀過多少書,當然不喜歡儒教徒整那些煩冗禮製啦。而且厭惡到了很不文明的程度,隻要看見誰戴一頂儒生帽,他就要把那玩意扯下來,撒一泡尿到裏邊。這也符合他粗俗狡詰甚至有點無賴頑劣的天性邏輯。這個北宋初年詩人王禹是寫過詩的,有兩句非常有名:“秦皇焚舊典,漢祖溺儒冠。”

但叔孫通立馬換了一套劉邦喜歡的衣服,把自己那套儒服冠帶往地上一扔,並狠狠地踩了幾腳,好像他比劉邦更討厭儒服似得?諸君再回憶一下前麵講的巽卦:”陰性柔滑,一陰壓在兩陽之下,不震而起風,巽,像風一樣柔順,象泥鰍一樣滑溜,

多麼象逆來順受、諂媚、內心陰險之小人啊!“如果你還不曉得什麼叫奸佞小人的話?看看叔孫通這個小人中的小人,標準的表演,就全曉得了。

劉邦一看叔孫通如此順從滑溜,很是好玩,不由地就很高興喜歡。這符合劉邦天性率直粗俗邏輯。

此時大漢朝初立,最令劉邦頭疼的事就是功臣爭功,僧多粥少,難免一碗水端不平,是非矛盾不少。叔孫通身無寸功,一想到要熬到這幫功臣死了,也未必能輪到他,脊梁骨就直冒冷氣!看來還得另辟蹊徑,不把這幫功臣給除掉,叔大儒博士就沒戲。

叔孫通沒有勸劉邦到弟兄們中去喝幾杯,象毛太祖一樣,去做這個化解的思想工作。而是帶劉邦遠遠地到城樓上去看,並指指戳戳地說,陛下您看看:“這幫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見《史記》叔孫通列傳)好個叔孫通大儒博士,果然妙筆生花,一言喪邦,不得了啊!這使劉邦不免膽戰心驚!

叔孫通一看來電了,有效果,繼續無中生有,含沙射影,乘機向劉邦煽陰風點鬼火,再進言說:“要是這幫人那一天喝醉了發酒瘋,難保不會群起拔劍衝進宮裏去……”

“媽拉個巴子,反了娘的,他們敢!”劉邦又恢複了他在沛縣時的粗莽頑劣無賴習性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