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帝國既然有慈禧、伯嚭、秦檜之流,想來也應有韓信、李靖、嶽飛等英傑。
如果朱振華所猜不錯的話,那假以時日,他將建立一個最強的帝國!
抱著這個念想,朱振華試探性地問了王承恩一句“此二人可是典韋與韓信?”
聽到韓信之名,王承恩呆呆地看著眼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皇帝。
良久方才言語道:“皇爺如何認得韓信?”
“皇爺可知道,先帝時期,名為韓信之人,已被斬殺500餘人。”
“被斬500餘人?”朱振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隨後開著玩笑道“按大伴所說,那世間被斬的衛青又有幾人?諸葛亮又有幾人?”
王承恩聽見衛青、諸葛亮之名,不禁又倒吸一口冷氣,癡癡看著朱振華,似想將他的心看穿一般。
朱振華被王承恩這麼一看,覺得渾身不舒服,於是開口道:“大伴為何這般表情?”
王承恩拱手道:“皇爺所說人名過於駭人,竟與先帝追殺之人一模一樣!”
朱振華:“?!先帝追殺之人?”
王承恩點頭,“皇爺稍等,臣將追殺名單奉上,可能皇爺就知道了。”
朱振華一臉疑惑,但是點頭應允。
什麼追殺名單?叫韓信的人被殺了500多人?
隻聽說過最有可能是穿越的人,王莽,全國通緝劉秀,怎麼,這裏全國……
想到這裏,朱振華身軀一震。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中產生,在自己之前已有穿越者?
但為何要追殺大夏的英傑?不是應該將他們全部招入麾下嗎?
帶著種種疑問,朱振華將目光慢慢移向暗室,並死死鎖住。
一盞茶的時間,隻見滿頭大汗的王承恩捧著一份厚厚的折子跑了過來。
“皇爺,請過目。”
朱振華急忙起身迎了過去,一把奪過王承恩手上的折子,他心中有太多的疑問了。
折子上用朱砂赫赫寫著“追殺令”三個大字。
打開折子第一頁,用朱砂寫著人名,後麵寫著所殺人數。
“薑尚105人”
“管仲200人”
“範蠡12人”
……
“諸葛亮16人”
“李靖469人”
“韓信502人”
“嶽飛533人”
“戚繼光12人”
“左宗棠9人”
……
朱振華快速瀏覽一遍。
追殺令中所載之人,無不是華夏的英傑。
根據姓氏人群的多少、名字的難易程度,都有相應的追殺人數。
看著這一個個名字以及後麵的追殺人數,朱振華隻覺得頭皮一陣發麻。
這NM是要把大夏帝國廢了啊。
朱振華合上“追殺令”,重重地將其丟在身旁,閉上眼睛,臉色凝重。
本以為可以招納賢才,幫助自己吊打慈禧與小日子,看來這個幻想也破滅了。
看到朱振華的神色,王承恩拱手道“皇爺,我有一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朱振華正點頭,但臉色依然凝重。
王承恩試探道“因為追殺令傷及無辜之人過多,多處百姓皆有反狀,情急之下,宮中有人謄寫了一份追殺名單,流於民間。”
“自此,民間追殺之事才得以終結,想必是有不少民眾都改了姓名。”
聽到此處,朱振華猛然睜開眼睛,興奮道“果真如此?”
“臣所言,句句屬實。”
“那朕真應該重賞泄密之人了。”
雖然眾英傑都改名換姓,急難尋找,但想到有不少英傑已經逃過屠刀,以後還能為自己所用,朱振華這才放下心來。
比如勇衛營的兩位賢才,聽王承恩的描述,極有可能就是典韋和韓信。
這讓朱振華招攬英傑的戰略保留了希望。
想到自己越來越明朗的前景,朱振華心情無比愉悅,對於“典韋和韓信”,他此刻就想相見。
“大伴,這兩位賢才,今日可以麵見朕否?”
“皇爺說的是劉大刀和李帥?”
“額……對,就是剛才你向朕舉薦的人才。”
“劉大刀現在為右安門步軍,李帥為禦前侍衛。兩人今晚恰能休息,夜間,我將二人帶入密室,麵見皇爺。”
聽到今夜就能確定劉大刀和李帥的身份,朱振華心中甚喜,道“如此甚好,大伴,今夜三更,朕便與二人相見。”
“你且下去辦理此事,末了,再將你們收集到的情報整理一下,我隻看重要的東西。”